兩岸加強實體經濟合作正逢其時

2012-10-09 15:01     來源:台灣網     編輯:范樂

  美國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終於釀成次貸危機,並波及全球,令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世界各經濟體重新審視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中國大陸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後期,雖然與美國提出“再工業化”的經濟背景不同,但也必須將實體經濟提到重大經濟戰略的高度大力發展,努力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兩岸在經濟結構、産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方面調整轉型的有利機遇,加強合作,共謀發展。

  能夠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的實體經濟是財富之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對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紛紛進行反思,實體經濟日益受到各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實體經濟是涉及生産與流通貨物和服務的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貿物流業、建築業等提供實實在在物質産品和服務的部門,以及教育、文化、資訊、藝術等提供精神産品和服務的部門。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是社會生産力的集中體現。

  相對應的,虛擬經濟是脫離了實物價值形態的資本運動,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例如股市、樓市、高利貸等市場活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本質區別,在於資本在迴圈運動中是否創造了新的使用價值。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中信用制度和資本證券化的産物,是源於實體經濟又相對獨立的資本活動,一般不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綠豆價格炒得再高它還是綠豆,並沒有增加新的功能或口味,資産證券包裝得再精緻實質也是一樣。實體經濟代表真實的産品和服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性經濟活動,是現代經濟的運作根基和財富創造的真正源泉。

  在國民經濟中,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也是建構整體經濟和社會政治的根本力量。沒有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和源泉,虛擬經濟、社會財富最終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是實體經濟是整體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比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虛擬經濟可能會過度繁榮,其表現是利潤率遠遠高於實體經濟,由此導致大量民間資本從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表面看來GDP增速很快,但民生所需的物質和精神産品沒有增加,實體産業由於資本轉移反而被削弱,虛擬經濟則隨時會有泡沫破滅的可能,這就是國內一些經濟學家所説的實體與虛擬的“二元經濟”矛盾。實體經濟萎縮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前幾年大陸股票和房地産市場依次出現過度火爆的行情,實業資金流向虛擬經濟,導致大陸實體經濟受到衝擊,效果這兩年已逐步顯現。

  二是實體經濟是大量中小型企業生存的關鍵。據估計,兩岸中小企業的數量都超過95%,就業人數也都佔80%左右。中小企業從事的大多是實體經濟領域,比如為産業分工和專業化生産提供零部件生産和配套服務,為民眾提供特色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服務。實體經濟的穩定,攸關中小企業的生存,也有助於創造社會財富、保障就業和改善民生。

  三是實體經濟是發展虛擬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體經濟搞不好,虛擬經濟也難逃“泡沫化”的命運。與虛擬經濟相比,實體經濟往往投入成本較高、産出週期偏長、利潤空間有限,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援,會使虛擬經濟迅速膨脹,將大量資源吸引到非生産領域,推升房地産、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提高生産成本,加大經濟運作風險,同時會嚴重挫傷企業家做實業的積極性,並將最終形成資産泡沫,威脅金融穩定,擴大貧富差距,增加社會風險。

  四是中國大陸尤其需要重視和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中國大陸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適應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無論是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還是就業的不斷擴大、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都需要以發展和壯大實體經濟為基礎,以提高實體經濟的發展規模、發展水準、發展能力為條件。離開實體經濟,或低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都會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提供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今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強調:要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迴圈和膨脹,防止出現産業空心化現象。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