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的背景、內容與影響

2012-09-06 13:11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偉

  2012年8月31日,兩岸貨幣管理機構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該備忘錄(MOU)的簽署是落實2009年《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的一項具體舉措,備忘錄將自簽署之日起60天內,兩岸各自完成相關準備後生效,生效之日起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正式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標誌著兩岸金融合作取得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進展,兩岸貨幣合作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將為促進兩岸投資貿易便利化、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深入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的背景

  第一,兩岸經濟與金融交流的迫切需求。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和規範化不斷取得進展,兩岸兩會迄今已簽署包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在內的18項協議。兩岸在金融領域儘快建立貨幣清算機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人民幣目前佔全球貿易額比重已達11﹪,在亞太區域貿易中的比重還在逐漸增加,大陸已與14個國家地區簽署1.3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定,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兩岸經濟往來雖日益密切,但因沒有建立貨幣清算機制,臺商無法通過人民幣存款、匯款業務與大陸廠商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島內個人也無法開設人民幣帳戶理財,這讓很多臺灣民眾眼看近幾年人民幣不斷升值卻只能錯失良機。而且,隨著臺灣對陸資企業赴臺投資的限制放寬,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和人員將往來兩岸,開設直接匯款及存放款的人民幣帳戶需求日增,不能在臺開立人民幣帳戶對日益增多的大陸在臺人士及企業相當不便。此外,由於沒有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人民幣與新台幣通過美元兌換的匯差損失和手續費用每年高達上百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與新台幣直接結匯困難還導致相對方便快捷的地下金融匯兌氾濫,難以控管,且易出現大量假幣。

  第二,臺灣經濟與金融提升競爭力的現實需要。由於歐債危機惡化導致國際經濟不景氣,臺灣經濟已經連續9個月出現衰退,2012年第二季GDP出現負增長,在亞洲12個主要經濟體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臺灣當局雖採取多種措施提振經濟景氣,但加強與經濟依存程度最高的大陸的經濟與金融聯繫無疑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臺灣金融業發展來看,臺灣金融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在過去10年間呈下滑趨勢,從2002年的8.02%降到2011年的6.56%。臺灣當局為提升金融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加強了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2012年7月1日起將金融主管部門“金管會”從委員制改為首長制,並加強部會間的聯繫,提高監管效能,強化其權責與職能。同時,金管會8月推出5大措施,要“打造臺灣金融業黃金10年”,具體內容包括:鬆綁企業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開放優質臺商回臺上市櫃、放寬證券投信投資大陸有價證券、推動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及持續建立兩岸金融平臺。這些措施中的不少內容都與兩岸儘快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密切相關。

  第三,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的階段性重要成果。兩岸簽署貨幣清算MOU之前,兩岸貨幣清算僅限于現鈔收兌。最早是大陸方面中國銀行分別於1988年和2004年定點開辦新台幣的兌入及兌出業務。臺灣方面2005年在金門、馬祖地區試辦新台幣與人民幣兌換業務,2008年開放人民幣在臺灣本島的兌換業務。兩岸于2009年4月26日簽署並於6月25日生效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中明確了兩岸將逐步建立貨幣清算機制的方向,並加快了合作步伐。2009年9月24日,臺灣17家銀行在香港的19家分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子行簽訂協定,可承做人民幣存款、匯款、跨行人民幣結算等業務。2010年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銀香港”)簽署了《關於向臺灣提供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清算協議》,授權中銀香港為臺灣人民幣現鈔業務清算行。同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就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辦理臺灣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情況,加強交流並交換相關業務數據等資訊,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對有關業務進行監管並相互配合。臺灣地區經許可的金融機構可以與現鈔業務行的臺灣總行進行人民幣現鈔買賣,藉此為臺灣當地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現鈔兌換服務。這一安排為逐步建立和完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和加強兩岸貨幣管理合作奠定了基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