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存貸比高企 銀行匯兌損失風險加大

2010-09-28 08: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胡珊珊
  極度失衡的外幣存貸比已導致銀行外幣流動性緊張和外匯風險敞口加大。分析人士認為,外匯存貸比居高不下,以及外匯資金來源日益受限,其中隱藏著較大的匯率風險,一旦匯率出現波動,銀行有可能遭受損失。

  外幣存貸比嚴重超標

  “存貸比”通常指貸款額與存款額的比,按照監管機構提出的標準,商業銀行應該將外幣存貸比控制在85%以下,但是央行的歷史數據顯示,一直以來,銀行業的外幣存貸比指標很難“達標”。

  早在2004年底,外幣存貸比就超過85%這一“警戒線”水準,之後一直維持在較高水準。到2009年末,銀行外幣存貸比已升至182%,今年以來,外幣存貸比繼續呈上升趨勢,今年4月、5月均上攀到200%以上。此後,該指標有所回落,但截至8月末,仍高達186%。

  而從中國證券報得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四大行的外幣存貸比均超過100%。其中,中國銀行的該項數據高達163.88%,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別為132.10%、136.13%和104.92%。

  在國有大型銀行外幣存貸比超標的情況下,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控制相對較好。截至上半年,多數股份制銀行外幣存貸比達到監管要求,但渤海銀行、浙商銀行、華夏銀行的存貸比超過100%,其中渤海銀行更是高達399.94%。

  外幣存貸比居高不下的背後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顯著增強,把外幣資産結匯成人民幣是客戶理性的選擇。

  流動性、匯兌風險加大

  外幣存款急速下降,而貸款有所增加,令銀行外幣存貸比明顯上升,資本項下購匯還貸快速增長。現在部分發達地區的商業銀行分行,外幣存貸比甚至超過200%。

  業內人士稱,中外資銀行外匯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外匯存款、同業拆借、海外拆借,以及金融機構海外資産等渠道。由於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目前國內銀行間市場外幣拆借利率不斷上升,而外管局對短期外債指標進行控制,銀行面臨的外幣流動性風險正逐漸加大。

  上述之人士指出,根據經驗,國有大型銀行在銀行間市場一般是外幣資金凈融出方,中小商業銀行是外幣資金凈融入方。但現在看,像中行等擁有廣泛海外業務的國有銀行都在銀行間市場融入外幣,外匯頭寸緊張可想而知,外幣拆借利率水準也在水漲船高。目前,銀行間貨幣市場的一年期美元拆借利率大致在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上加300基點。

  另一方面,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外幣存貸比高企的情況下,如果銀行不能儘量壓縮外匯風險敞口的話,銀行將承擔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損失。

  按照目前一年期美元貸款利率3%計算,如果人民幣未來一年對美元升值3%,那麼商業銀行從這筆貸款中獲得的收益就是0,考慮人工成本,銀行甚至是虧損的。而目前商業銀行狹窄的外匯資金融入渠道正在將這種匯兌風險放大。

  而在匯率風險控制方面,銀行人士指出,銀行應盡可能做到資産負債在貨幣上匹配,通過合理安排各種貨幣資金來源和運用控制風險。要嚴格控制結售匯風險敞口,改進結售匯平盤模式,實施一日多價機制,規避匯率風險。

  外幣存貸比短期難降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銀行外匯貸款增長導致銀行吸收外匯的資金需求也隨之上升。

  “由於銀行間市場同業資金拆藉以短期為主,因此,銀行會根據自身外匯頭寸需求,通過上調利率以吸收期限較長的外匯存款。”某銀行人士強調,即使加大對外匯存款的吸收使銀行獲得較長期限外匯資金,但商業銀行在短期內將外幣存貸比壓下來非常困難。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目前銀行的外幣貸款多為“捆綁”發放,除了貸款收益之外,銀行更為看重企業客戶結算等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的貢獻。尤其對於核心客戶的外幣貸款需求,商業銀行還是會全力滿足的。

  由於外幣貸款投放“剛性”較強,商業銀行也在通過調節外幣存款利率來加大吸存力度。去年9月份,四大國有銀行就集體上調了外幣存款利率。但是即使如此,商業銀行人士指出,目前銀行的負債業務的穩定性下降,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居民基本上不願持有外幣,企業大量增加遠期付匯和即期收匯,同時吸引了更多套利套匯資金的流入,而銀行對這一部分資金的進入和退出很難準確預測,存款的不穩定性增加。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金融機構外幣貸款餘額4093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外幣存款餘額2201億美元,同比增長6.6%,外幣存款增長非常緩慢。 (張朝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