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為何頻遭被保險 算收益別忘細看條款

2010-04-13 13:09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編輯:程軼文

  在銀行買的“很保險的理財産品”怎麼成了保險?53歲的福州市民郭女士很納悶,自己只想把那些錢存上3年,拿回的卻是滿期約定長達17年的保險單。連日來,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類似遭遇,稱自己糊裏糊塗地在銀行購買了保險理財産品(簡稱“銀保産品”),當發現事與願違想退出時,卻被告知可能面臨較大損失。

  記者了解到,受銀行有關人員誤導,輕信口頭宣傳的高收益,以及未及時察看條款等因素,導致一些儲戶本想存錢卻遭遇“被保險”,並失去合理利用猶豫期的機會。對此,業內人士提醒,銀保産品姓“保”不姓“銀”,不能只核對錢款數額就簽名,要多看多問,充分了解其本質功能,避免盲目參退保。

  聽信“高收益” 存單變保單

  今年1月21日,郭女士到福州五一中路附近的一家銀行,想把到期的8萬元存單轉成3年定期。銀行有關人員介紹説,有一款理財産品存上3年就可以拿出來,放上5年更划算,算起來收益肯定高於定期存款利率。郭女士答應做3年期的。

  有意思的是,郭女士在辦簽名手續時,聽業務員提到“保險理財”的名稱,還以為是銀行新近推出的“沒有風險”的理財産品。因此,她對一週後回訪電話的答覆均為“不明白”。直到前幾天,她的丈夫呂先生無意間細看條款時才發現,妻子所辦的這份銀行理財實際上是一份萬能險保單,以70歲為保險期滿,若3年後取回,需扣除不菲的手續費用。

  82歲的張老先生,對自己多年積蓄的養老錢意外成了“保險費”也很擔心。他向記者反映説,一年前到銀行了解分紅數額,被告知要去某保險公司查詢時,才知道自己2008年3月26日在西湖附近一家銀行辦理的理財産品,原來是一種5年期的分紅保險,當年收益遠未達到産品宣傳頁中所説的“保證收益6%”。更令他氣憤的是,當時業務員范某叫他取來子女身份證,並非出於“多個聯繫人穩妥些”的考慮,而是因為他的年齡不符合被保險人的要求,范某私自將張先生的女兒設為被保險人,並代為簽名。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同郭女士和張老先生一樣,受誤導的人群中,以習慣通過銀行“錢生錢”的老年人居多,容易受“比定期存款高的收益”打動。他們中多數人從未購買過保險,短時間內難以看懂諸多合同條款,而依賴於業務員的口頭解説。

  銀保難分清 理財很受傷

  “大堂經理推薦説,這是最近做得比較好的理財産品。”今年2月6日,家住福州倉山區洪塘路的辜女士在銀行簽約。近日她才發現,這一簽將7萬元存款變成了兩份10年期保險單。而那個熱心推薦銀保産品的人,其實是保險公司的業務員。

  更讓辜女士著急的是,其中有2萬元交的只是首期保費,5年之內“只能進不能出”,每年都得交上一次。家裏有兩個上中學的孩子,正是用錢的時候。但現在退保得扣除數千元手續費,這讓她進退兩難:“本來指望能比利息多賺點,沒想到會損失本錢。”

  記者了解到,事後才意識到“存單”變成保單的人,最初大多將銀保産品當成普通的儲蓄替代品,誤以為是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在回憶“被保險”經歷時,他們都表示,當時以為與自己打交道的都是銀行人員,因此深信不疑,很難想到與“保險”有什麼瓜葛。而事實上,保險變現受制約較多,一旦有急用提前支取將得不償失。

  連日來,記者走訪福州市區多家銀行網點時發現,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很難分清保險業務員與銀行人員,他們的著裝顏色和款式極為相似。一些駐點保險業務員雖然佩戴了身份銘牌,但字體較小,有的甚至反轉銘牌,有意讓人誤解。

  莫簽糊塗字 善用猶豫期

  據了解,銀保産品實為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型保險。銷售誤導和隱瞞現象頻發,使得對保險缺乏認知的投資者對銀保産品産生畏懼和排斥心理。

  個人理財規劃師梁先生認為,銀保産品在具備保障功能的同時,兼顧一定的理財收益,不妨作為家庭理財組合的一部分。有閒置余錢,且在5年或更長時間裏不動用的,可以考慮適當購買一些銀保産品。不過,再好的産品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理財要結合自身情況,根據産品設計結構和風險來決定。

  “想著錢就存在銀行裏,看一眼單子上的數目就簽了,也沒細看條款內容,哪兒想到做的是保險呢?”在向記者傾訴懊悔之意時説,要不是取出保險合同,辜女士還弄不清自己的投保公司和險種名稱。

  業內人士提醒,公眾需增強合同法律意識,不論遇上哪類金融理財産品,都不能僅憑一面之詞就輕易簽字,尤其要叮囑家中老人注意這類問題。福建至理律師事務所徐律師建議,面對讓人動心的口頭承諾要冷靜,簽字前可以請業務員在合同文本中明確指出相應的書麵條款,並重點了解責任免除、保障範圍、繳費年限、保險期限等內容。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拿回保單合同後,未及細看就“束之高閣”的市民不在少數,因此可能錯過“猶豫期”,也難與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進行有效溝通。

  “猶豫期”也稱為“冷靜期”,通常是指保險合同簽收日之後10天內,投保人如果感到後悔或對産品不滿意,可要求退保而不需承擔費用。

  過了10天猶豫期,應儘量避免盲目退保。萬一遇到急用錢時,可憑保單到保險公司或銀行辦理質押借款,這並不影響收益與保障。如果發現受到明顯誤導,或保險業務經辦人未盡到規定的告知義務,應保留好相應的證據,向保監局等行業主管部門反映,也可以撥打省保險行業協會近日公佈的舉報電話87870005,或登錄福建保險網(www.fjbxw.com)進行投訴。(記者 姚瑾 實習生 吳旭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