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中國發展遇瓶頸 新增貸款三年縮水95%

2010-09-26 14:58     來源:華夏時報     編輯:程軼文

  另外國內信貸業務規模的飛漲更是給外資銀行出了一道難題。由於利差收窄以及大型中資銀行擁有充足的貸款資源,外資銀行被擋在了進入國內信貸市場的門外。

  “就我所知,除了參與規模不大的銀團貸款外,外資銀行在這輪信貸刺激計劃中基本沒有作為。”丁濤介紹。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外資銀行秉承了其在國際上比較謹慎的操作思路和較為謹慎的從業風格:“另外在中國公司業務上,與中資銀行不同的是,他們與中國企業和政府並沒有形成實時有效的溝通,這不可避免地使外資銀行在中國信貸市場上被邊緣化。”

  理財産品虧損致聲譽風險

  2005年,美國最大託管銀行道富銀行中國區首席代表曾對他的美國老闆説,中國進入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必須去“訂個座位”。

  而對於當時初來乍到的外資銀行來説,他們一般會幫客戶將存款轉為理財産品,這樣既降低了利息支出,又降低了銀行資金運用上的風險,進而調整了業務結構,將存貸差的這部分利潤轉變為中間業務的利潤。

  這在當時的確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個人高端客戶。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外資銀行設計的各種結構性理財産品蜂擁而至。

  吳先生當時就是這種理財産品的擁躉,他聽信了“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警句,從國內的投資份額裏拿出了100萬交給一家外資銀行購買結構性理財産品,而且在當時對這家銀行的服務讚不絕口。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吳先生的賬戶只剩下不到40萬元的市值了。而對方則告訴李先生,在給他做投資壓力測試的時候,認為他是一個激進型投資者,於是幫李先生買的産品令其賬戶損失慘重。

  從此之後吳先生再提起外資理財産品時都嗤之以鼻。和吳先生一樣,很多人對外資銀行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服務”越來越警惕。金融危機讓很多外資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很多原本在外資行做理財的企業客戶與高端個人客戶,也將資産及業務回流到了中資行。

  和客戶一起回流的,還有人才。

  馮景(化名)此前曾在中資銀行做過10年信貸業務,在出國工作4年後加入某外資行任高級理財諮詢經理,今年2月,他辭職了。而德意志銀行環球銀行業務亞太總裁兼中國區董事長張紅力加盟工商銀行出任副行長則是高管離開外資行的案例。

  外資銀行中層人員回流更比比皆是。“外資銀行人情味不夠,而且業務範圍也比較局限,隨著中資行薪水的提高和業務競爭能力的提高,外資原有的對人才的吸引力在消逝。”從匯豐銀行離職加入民生銀行的魏先生表示。(錢秋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