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化 金融崛起雙輪驅動

2010-01-11 08:5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肖燕

  在“第十四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業內專家謀劃中國金融崛起之路。本報記者 郭峰 攝

  經歷了2009年“保八”艱苦戰役,我國經濟大國地位進一步確立。在1月9日召開的“第十四屆(2010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我國要逐步建立與大國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系,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化將是牽引我國金融崛起的兩大要素。

  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可期

  “人民幣的崛起是我國金融崛起和國家崛起的核心標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指出。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表示,我國金融崛起的第一標誌就是人民幣國際化,此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都暴露出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這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好時機。

  人民幣可兌換是人民幣自由化的基本前提。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人民幣如不能自由兌換,就談不上國際化,這也是人民幣貿易結算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在實踐中,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時間安排和路徑安排不能操之過急,要考慮我國人口大國和貿易大國的現實,避免出現人民幣既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又一直處於貿易順差這樣的矛盾。

  關於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與會嘉賓普遍表示樂觀。曹遠征稱,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人民幣相匹配的國際金融中心,就隱含著屆時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意味。

  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宋逢明認為,金融危機為人民幣成為一種主要的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提供了機遇,人民幣實現可自由兌換的進程已不再漫長。

  陳雨露也指出,按照國際經驗,從經常項目可兌換到資本金融項目可兌換,日本用了16年,英國用了18年,德國用了20年,而我國的經常項目可兌換從1996年12月份算起,到2016年年底就可以實現資本金融項目可兌換。他提醒,人民幣實現可兌換之後能不能站得住,還要看我國産業競爭力。如果到2020年左右,建成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都可以實現,那麼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就沒有問題。

  金融市場化改革仍需提速

  “實現我國金融崛起,必須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態,涉及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市場化程度等諸多問題,我國金融業固然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但也要更大程度的市場化。”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表示。

  他還指出,此次金融危機的一個後果,是加劇了我國金融業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比例差。按照2009年A股IPO融資額和2009年前11月新增貸款額簡單計算,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僅為2.2%,這種融資架構必然導致資金配置效率低下,需要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

  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防範金融風險,也是中國金融崛起的重要保障。汪建熙認為,我國發展金融業一定要為國民經濟總量增加、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運作效率提高服務,做好風險防範,做好制度設計,嚴格執行制度和紀律,對投資者進行教育,使整個金融市場的運作平穩,為金融崛起和強盛創造良好條件。

  曹遠征也指出,要特別注意4萬億政府投資背後的銀行信貸資金,防止出現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利用資産市場的風險對衝作用,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關於金融市場化改革的舉措,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表示,目前的重要工作就是通過調整金融結構來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其中首先要調整融資結構,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其次要調整幣種結構,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益;第三是調整信貸結構。中國人壽資産管理公司董事長繆建民也表示,我國需要與大國經濟崛起相配的金融戰略,一方面要提高金融市場的活力和滲透力,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丁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