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小銀行大面積倒閉是一面鏡子

2009-11-05 08:45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8天之內有16家銀行倒閉:在經濟開始好轉之時,美國中小銀行卻開始新一輪銀行倒閉,看似奇怪,其實不然。

  雖然美國經濟有回穩跡象以及政府的扶持令諸如高盛、美銀等大機構的業務有緩慢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小銀行也有同樣的待遇。小銀行不穩定性更大,信用度也較差,因此隨著房屋貸款問題的不斷惡化,都已不堪重負。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在脆弱的小銀行身上有更突出的體現。另外,事實上,美國的銀行大多數是中小型銀行,數量多達一萬多家,由於競爭激烈,倒閉也很正常。1987年,美國銀行倒閉了184家,主要是由於當時銀行的能源貸款無法收回所致。而在1992年的信貸危機中,美國也有一百多家銀行倒閉。

  從失業率的迭創新高,儲蓄意願的上升,消費意願的下降這幾點上可知,美國當前的經濟好轉,主要還是依靠過於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而致,並非實體經濟層面有根本好轉。以前美國的銀行是以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撐起來的,金融危機後,消費沒能恢復,儲蓄率上升,而美國銀行業新的盈利模式還沒有形成,所以美國銀行業還將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調整。只有等經濟真正恢復後,企業生産投資等融資需求才能給銀行業績帶來較大支撐,在此之前,美國銀行業怕是擺脫不了脆弱的處境。

  美國中小銀行大面積倒閉,對美國乃至對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來説,不利影響有限,更多的是警示作用。美國的銀行體制不同於中國,美國是單一銀行制國家,我國銀行是總分行制。美國有反對權力過分集中的傳統,對政府以及政府之外的權力集中不信任,銀行業也不例外,在美國很少會有中國這樣的大型商業銀行機構的存在,美國是多家銀行並存,規模小,同時相應的其抗風險能力就較差。今年倒閉的小型銀行,資産規模大都低於20億美元。因為規模小,佔美國銀行業的比重不大,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和衝擊不會很大。從另一面看,這至少有利於美國金融業的優勝劣汰,促使白宮進一步改革金融監管,促進其他銀行注重風險管理,調整業務結構,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

  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結構治理,我國銀行業安然渡過了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但我們卻沒有任何理由高枕無憂。美國中小銀行的倒閉潮,留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

  首先,政府監管部門要切實加強銀行監管,堅持“管風險、管法人、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和審慎的銀行監管標準。通過資本監管、市場準入以及風險評級,實現對銀行持續監管和分類監管,促進銀行健康發展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完善資訊披露機制,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和銀行監管的透明度,依靠包括存款人、債權人、銀行股東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驅動,促進市場發揮約束機制的作用,有效發揮外部監督,促進提高銀行業整體經營水準。從美國中小銀行大面積倒閉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要加強對房地産市場的監管和引導,促使我國房地産市場健康理性地發展,從而確保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能夠長治久安。

  其次,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深受實體經濟的影響,當經濟高漲時,普遍具有擴大信貸規模的衝動,而將危機意識擱置在一邊。回顧美國歷次銀行倒閉潮,無不與其信貸過於集中、風險管理缺乏預見性以及銀行流動資金不足有關。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如何,最能體現核心競爭力水準。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業務的同時,不能不注重防患于未然,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內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資本管理以及合規管理,充分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在經濟向好以及銀行資産迅速擴張時,應充分認識其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不違背審慎經營理念和過度放貸給資質不合格的客戶,注重自身房地産和其他與資本市場相關的信貸業務的信用風險、政策性風險、市場風險以及由突發性事件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另外,還須降低自身業務的同質化程度,將存款和信貸等業務的集中度降低到可控範圍之內,保持充足的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資産撥備覆蓋率,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應急機制和多層次的流動性屏障,提升對自身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以增強抵禦、抗擊各類風險的能力。(郭田勇 葛娟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