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成功投資者 警惕三大易犯錯誤

2009-10-30 15:24     來源:央視網     編輯:胡珊珊
  從投資心理學上説,理財問題的根源無非是判斷與選擇的失衡,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問題的最佳解決思路便是解決認知的障礙。在這裡,結合平時的投資感悟,給大家分析一下投資中最容易犯的常規錯誤:

  1、慣性思維

  人在成長環境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物,因此獲得了許多經驗和知識,這些熟悉的事物、經驗和知識,在人的大腦裏會形成一定的定勢,也就是形成了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就如同人的第二天性,使得我們在遇到幾乎相同的場景時總是第一時間依據慣性思維做出判斷;而當熟悉的事物、經驗和知識突然以一種反常的方式出現時,大腦有選擇性地使用那些支援他們原來觀點的資訊,而主動過濾掉不支援自己觀點的負面資訊。

  習慣性思維,用歷史的經驗和數據來判斷市場,應該説有其行之有效的地方,可也不會時時勝算。我們的市場環境在變,市場規模在變、投資品種在變、上市公司結構在變,如果我們仍然用習慣性思維、習慣性眼光來看股市,肯定有判斷失誤的時候。特定的市場情形下,我們用創新的思維進行判斷和投資,或許能在未來投資中佔得先機。

  2、傾向性選擇失誤

  人們總是傾向於回避“遺憾”,不希望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而與之相反,人們總是而尋求自豪,希望儘快享受正確決策帶來的快樂。因為這種傾向性選擇,投資者更願意在盈利時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資産,而不願意賣出那些比他們購買時價格低的資産,這會直接導致投資者過早地賣出好股票和過久持有差股票。

  行為金融學對上述傾向性選擇給出的解釋是:投資者盈利時,他首先想到的是風險規避問題,面對確定的收益和不確定的未來走勢時,為了避免價格下跌帶來的後悔,傾向於獲利賣出;而當投資者出現損失時,情形正好相反,面對確定的損失和不確定的未來走勢,為了避免立即兌現虧損而産生的後悔,傾向於風險尋求而繼續持有股票。

  3、過度自信

  不難理解,過度自信就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知識和對未來的預期能力表現出過分的相信。過度自信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誇大結果發生或不發生的可能性,二是縮小可能發生結果的範圍。

  理性的投資者會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時最小化所承擔的風險。然而,過分自信的投資者常常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的水準。想想看,如果一個投資者深信自己所挑選的股票會有很高的回報率,哪還會意識到風險呢?因此,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必然會有較高的風險,他們傾向於買入高風險的股票,同時也會不屑于充分地進行分散化投資。

  以上是投資上易犯的心理誤區。可是明白了問題所在,能否堅決執行又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執行是更為重要的,因為人們的慾望和意志力經常發生衝突,你必須在長期的實踐中控制慾望,增強意志力,理財也是同樣的道理。人性的弱點註定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戰勝自己,我們應該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弱點,發揚自己的長處,戰勝了自己,你就戰勝了市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