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國際金融危機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契機

2009-07-13 10:44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肖燕
  “國際金融危機給了自主創新機遇,創新是走出危機重要的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11日在首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高峰論壇上表示。專家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凸顯出我國企業創新不足,成為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契機,轉“危”為“機”的關鍵在於發展模式的轉型,這要通過企業創新和産業升級來實現。

    金融危機凸顯創新之痛

    不少專家指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創新滯後於虛擬經濟相關。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前副院長劉福垣認為,僅僅把金融危機作為災難處理和應對是不夠的,未來發展中國家應有效增加消費,改變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帶來的生産、消費的“時空錯位”現象,對於我國出現的勞動力、資金、産品、産能四大剩餘,完全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解決。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我國內需與外需、消費和投資之間存在嚴重的失衡,金融危機轉“危”為“機”的關鍵在於發展模式轉型,這要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産業的升級來實現。新能源産業很可能是繼蒸汽、電力以及電腦之後一個龐大的新興産業,其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主創新對新興産業的推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認為,單純依靠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只能延緩經濟週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貨膨脹的預期,為中長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變數。要真正徹底走出這場危機,必鬚髮起新一輪的技術變革,通過持續深化技術創新,調整産業結構,提高生産效率,才能實現長期的增長。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不足

    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近年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據最新發佈的《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評價報告》統計,去年我國共受理專利申請82.8萬多件,累積申請總量已經超過500萬件。但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研發投入的水準比較低;二是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足;三是企業的研發能力不足;四是研究成果轉化存在一些障礙。

    侯雲春認為,我國企業在國際標準制定中還缺乏充分的話語權,一些具有優勢的專利技術沒有能夠上升的標準。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加強研發投入,加大研發工作的力度,著力理順體制機制,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徐暢 韓曉東)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