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存在生存邏輯 國家控股商業銀行有必要

2009-04-07 10: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肖燕
  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各國都制定了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用於金融救援,填補金融黑洞。時任美國總統布希採取收購銀行不良資産的方法,但效果不佳,後又傚法英國首相布朗的做法,向商業銀行注資,先後向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分別注入450億美元和400億美元,購買優先股,隨後又採取對19家大銀行進行體檢和將不合格銀行的優先股轉變為普通股的技術做法,以保證銀行的安全。美國政府對花旗銀行轉股後的持股比例達36%,使得花旗真正成為國有控股銀行,這對號稱自由經濟“模範生”的美國震動很大。美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國際金融動蕩的非常時期,採用國有化是不得已的選擇。筆者認為,國有銀行存在生存邏輯,國家控股商業銀行有必要。

  國有銀行分為兩種,一是國家百分之百擁有商業銀行,另外一種是國家作為大股東控股商業銀行。國有銀行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國家的信譽,也是主權信用,是比商業銀行商業信譽高得多的信譽。美國遭受嚴重的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仍然有人買美國國債,因為美國的經濟實力猶在,實體經濟整體實力很強,還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這就是其國家信譽。

  在金融危機中,很多銀行出現虧損,消蝕了資本金,補充資本金更談不上,只有出售資産才能提高資本充足率,而在危機中,難以找到買家,即使找到,不良資産的定價也是難題,定高了,買家不買;定低了,賣家不幹,所以資産不好出售。資本充足率的問題也會影響公眾對銀行的信心,而這時信心非常重要。銀行國有化,使得國家這個隱形的資本金髮揮很大作用,國家財政兜底還會有問題嗎?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不良資産率都是在30%到40%,有的甚至更高,我國吸收亞洲金融危機國家的教訓,著手對國有銀行進行改革,對四大國有銀行通過國債注資2700億元,成立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國有銀行剝離約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産給資産管理公司,清潔了國有銀行的資産負債表。我國2003年開始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完善公司治理為核心,進行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提高銀行的經營管理水準。改革措施中,有一點非常關鍵,就是國家絕對控股。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戰略資源,始終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筆者認為,即使在金融危機過去後,國家絕對控股的原則仍然要堅持。理由是:一是國家金融安全關乎國家安全;二是中國經濟雖然過去30年有很大的進步,但發展的不平衡性明顯,東中西地區差距較大。對於需要金融支援的中西部,一些股份制銀行出於利潤的考慮,不願意在不發達地區設立大量分支機構,而這個金融真空只能靠過去按行政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國有銀行去填補,才能體現國家的資本意志;三是國有銀行是央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於金融市場還不完善的中國,完全靠利率、貨幣供應量等工具進行宏觀控制並不能完全達到目的,國有銀行可以發揮逆經濟週期的作用,當經濟過熱時採用減少貸款規模降溫;當經濟發展過冷時,國有銀行可以增加貸款的投放,刺激經濟復蘇,央行採用窗口指導的原則即可;四是國有銀行具有自增強功能,在市場競爭的作用下,國有銀行為生存會改革自己,強身健體。在目前情況下,中國經濟資金需求量依然很大,銀行業依然是賣方市場,國有銀行組織貸款資金的能力強,只要完善貸款管理,通過強力行銷好的項目,是可以保持市場份額和贏利增加的,中國工商銀行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贏利銀行,去年利潤1112億元,工、建、中3家國家控股銀行的市值排名進入全球前三名,即是最好的證明。(董玉華 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副總經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