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有多重效應

2010-09-03 09:53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張蕾

  匯改重啟以來,人民幣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有升有降,最高6.7685,最低6.8275,雙向波動走勢明顯。進入8月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連續多日小幅震蕩之後,8月12日,人民幣大幅貶值247個基點,兌美元中間價從上一個交易日的6.7768貶至6.8015。次日,又繼續貶值20個基點,從而創下了一週內的貶值幾乎回吐了今年匯改以來大半升值幅度的記錄。可以説,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雙向波動態勢已經形成,人民幣升值預期弱化。

  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對我國具有重要影響。首先,這意味著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真正回歸到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其次,這也是促進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優化的根本要求,可以更好發揮匯率浮動的資源配置作用,靈活調節內外部比價,引導資源向服務業等內需部門配置,推動産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次,可以提高我國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助於提高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降低宏觀經濟運作風險。

  無疑,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會增大匯率風險。匯率的波動往往會較大程度偏離真實經濟基本面,給國內的宏觀經濟穩定以及金融市場安全帶來衝擊。

  就説8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人意料地連續貶值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1.1%,海關總署公佈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7月中國貿易順差為287億美元,為18個月以來的最高點,連續三個月貿易順差維持高位。雖然僅以短期的貿易情況看匯率有失偏頗,但如果以經濟增速和“實現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為基礎的話,人民幣匯率仿佛更應該升值,而非貶值。然而,過去一段時期以來,美國公佈的經濟數據延續了此前暗淡的表現,而歐洲時好時壞的各項經濟數據同樣無法對市場提供任何信心的支撐。因此,在避險情緒的驅動下,美元兌其他貨幣普遍呈現強勢,自然在情理之中。而我國三季度出口可能大幅下滑的估計,則大大弱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但問題是,人民幣的“一反常態”,必定會給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以口實,這是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的。

  或許是出於“中期選舉”拉票考慮,或許是為美國不景氣的製造業和不樂觀的就業狀況撐腰打氣,據外電報道,曾提出“舒默法案”的美國參議員舒默日前便提出,希望在即將於9月舉行的國會議程中繼續“塞進”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討論。

  中國當然還是要走自己的路。下一步,在條件逐步成熟的情況下,筆者以為,可考慮將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動區間進一步擴大,讓人民幣匯率的彈性空間進一步增大,從而實現人民幣匯率真正由市場供求決定。同時,加快資本項目開放進程和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因為,人民幣可兌換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還有,隨著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的開展,非居民境內持有人民幣結算賬戶具有明顯的資本項目賬戶性質,這將對非居民特別是機構持有境內人民幣賬戶外匯管理産生較大衝擊,於是,有必要建立境內和境外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

  還有,人民幣走向更高頻率的浮動,需要足夠的匯率避險工具和各種類型遠期外匯市場的發展與支援,而外匯市場的發展則依賴於推進國內金融市場的全面建設。

  (作者係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