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類銀行理財品還值得期待?

2010-08-30 08:41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胡珊珊
  私家銀行

  羊城晚報記者 劉薇 通訊員 陳春敏

  隨著近日銀監會暫停銀信合作理財産品,銀行可售的理財品受到較大影響,在售的除了少量原來就報備過的信託理財品外,主要是一些低風險的票據類、債券類理財品,而這些理財品的收益率相對較低,一般只有2%-3%。銀行理財品的整體收益率已被實際拉低。

  那麼,今年剩下的這小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和走勢,投資者又該如何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産品和投資方式呢?民生銀行廣州分行理財團隊銀行産品組組長、資深國際金融理財師陳秋敏給投資者們預測和支招。

  ●預測一:

  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將持續熱銷

  主要特點:避險,收益較穩定

  適合:穩健型投資者

  陳秋敏表示,避險需求成為當下投資的首要目標,而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的流動性好,收益較活期高且穩定,由此成為投資者追捧的理想避險投資方式。

  據了解,目前,多家銀行都已推出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比如工行的“靈通快線”、建行的“天天大豐收”、農行的“本利豐”、招行的“人民幣日日盈”等,大部分年化收益率在1.5%-1.75%。

  提醒:投資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需注意不同銀行對此類産品申購贖回時間的規定有所不同。有些現金管理類理財品的收益是每天變化的,每天公佈凈值;大部分銀行對贖回資金有附加規定,比如當天所有贖回資金超過産品資金總量10%的時候,銀行就會暫停贖回。儘管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很小,但它對現金管理類理財品的流動性仍構成潛在威脅。

  ●預測二:

  債券類理財産品將成為“香餑餑”

  主要特點:收益適中,風險較低

  適合:中老年投資者或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者

  隨著現有的“末班車”信託産品銷售結束,各家銀行將會加大債券類理財産品的發行,下半年債券類理財品將成為一種主力産品。目前,債券類産品的收益率普遍在1%-3%之間,收益雖然不比銀信類理財品,但勝在風險較低。

  提醒:債券類産品投資標的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産品門檻不高,起購點一般在5萬元,産品期限多為一年以內。考慮到加息預期,選短期産品更適宜。

  ●預測三:

  外幣理財産品將升溫

  主要特點:發行量增加使選擇增多,風險適中

  適合:有一定專業知識、能承受匯率風險的投資者

  在銀信産品受到較大衝擊後,銀行為了維持中間業務收入,不得不加大産品開發力度。目前,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不少銀行加大了外幣理財産品的發行,8月9日到8月13日,有近50款外幣産品發行,相比以往,産品發行數增幅較大。

  陳秋敏表示,外幣理財産品的資金投向主要在貨幣市場工具,包括債券、票據、信用拆借、信託計劃、債券回購、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這類産品風險較低,且不少銀行為吸引投資者推出的是保證收益類産品,較適合穩健投資者。

  提醒:如果投資者是兌換幣種進行投資,則要注意匯率風險。外匯理財産品設計較人民幣産品複雜,需要有一定的外匯知識。

  ●預測四:

  黃金投資産品成為熱點

  主要特點:保值增值

  適合:對黃金市場有一定了解的投資者

  受避險需求影響,今年黃金投資很熱,隨著黃金消費旺季的到來,不少專業人士看好其後市走勢,有研究機構甚至預言國際金價年內有望突破1300美元/盎司。

  國家近日出臺《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釋放了我國要大力發展黃金投資市場的信號,黃金投資被業界普遍看好。目前,銀行也推出了不少黃金投資産品和投資方式,包括實物金、紙黃金、可提貨賬戶黃金等,有的銀行還推出了一些創新型的投資方式,如民生銀行推出的國內首款自主管理型黃金投資理財品,在金價上漲時獲得現金收益,下跌時則獲得實物金。工行推出的“如意金積存”業務使黃金也能夠像基金一樣定投,受到不少中小投資者的歡迎。

  提醒:國際市場波動都會對金價有所影響,應密切關注其走勢,把握波段。

  ●新趨勢:

  第三方理財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銀行高端投資者

  主要特點:起點高,收益高

  適合: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

  所謂第三方理財,是獨立於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之外的第三方理財服務機構,根據投資者的實際財務需求,提供綜合性理財服務。第三方理財機構“瞄準”的都是100萬元-300萬元的高凈值客戶。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售的理財産品大多期限較長,以1到3年為主,有的長達7年。

  提醒:第三方理財在國內剛剛起步,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規範,從業人員業務水準也良莠不齊。投資者要挑選規範的、信得過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對産品的挑選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對産品的風險也要認真分析和評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