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投資中的“思維定勢”

2010-09-01 09:5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興業全球基金 李小天

  想像一下,如果你幫助過一個人,你會因此而更喜歡他嗎?

  雖然聽起來不是特別的符合邏輯,但答案很有可能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傾向於不改變原有印象或意見,因而,當我們幫助一個人以後,會傾向於收集這個人的正面資訊以證明這個人是值得幫助的。

  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的領袖,傑出的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曾經巧妙地運用這一點。當他還是費城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時,他希望得到某個重要人物的垂青,於是經常設法請那個人幫他一些小忙,比如向他借一本書。自此以後,那個大人物果然更加欣賞和信任富蘭克林了。因為幫助富蘭克林這一行為本身所暗示的“讚許”之意,幫助富蘭克林在他心目中樹立了正面的印象。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確認偏誤,也被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稱為“避免不一致性傾向”——人們更可能尋求對已知證據的確認而避免考慮相反證據,就像當我們對一個人産生了“第一印象”的時候,往往不願意輕易推翻它;更極端的例子是,許多辯護律師或者其他觀點的鼓吹者到最後會相信他們從前只是假裝相信的東西。

  在投資領域,避免不一致性的情形同樣屢見不鮮。比如,當判斷市場會上漲時,如出現了負面消息,很多人所做的不是立刻反思,而是選擇性地對某些證據視而不見;抑或當你買入一隻股票或基金時,看到同樣看好該股票或基金的文章時就會格外興奮,哪怕寫文章的人是一個你平素不太喜歡的作者。

  堅持己見當然不是理性的做法,而且也可能導致糟糕的後果——比如選擇了一個錯誤的觀點,或者更糟,法官對罪犯的印象特別好等等。事實上,由於避免不一致傾向可能引起的糟糕後果,我們不得不在很多場合採取特別措施來對付它,比如在法院裏,法官和陪審團必須先聆聽辯方的長篇大論,讓辯方列舉證據為自身辯護,然後才能作出決定。這有助於防止法官和陪審團在判決的時候犯“第一結論偏見”的錯誤。同樣的,其他現代決策者通常要求各種團體在作出決定之前考慮反方的意見。

  在投資中,我們也需要同樣的機制來避免自己形成“思維定勢”。善於不斷檢查自己的決定,推翻自己的錯誤想法,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新觀點和新證據。事實上,金融大鱷索羅斯就喜歡標榜自己在投資領域的過人之處,不是在於他能許多次地判斷準確,而在於他能比大多數人更為及時地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加以修正或乾脆放棄。而這種做法,正是成為一名“理性投資者”的前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