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創業板公司並非都是千里良駒

2009-11-02 10:02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據證券日報報道,上週五,創業板在業界的期盼中鳴鑼開市,就在這一天,再次讓很多投資者領略到了“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含義。

  首批上市的28隻股票上午漲幅全部超過100%,但下午卻風雲突變,部分股價開始回落,大部分個股的收盤價較盤中最高價下跌20%以上,這意味著在高點追入的投資者已被深度套牢,創業板的風險首日已顯露無疑。

  儘管證監會和深交所對於創業板的首日炒作風險採取了事先提示、盤中監控等多項預防措施,但這並沒有阻礙市場“炒新”的熱情:從開盤情況看,28隻股票開盤平均漲幅76.46%;而在交易過程中,28隻股票不到兩小時就全部撞上異動“紅線”,被實施盤中臨時停牌,其中多家公司兩度停牌,更有公司三度被停牌。

  與此同時,散戶仍然是新股炒作的主力。根據深交所統計顯示,創業板首日交易,機構投資者累計買入1142.95萬股,佔市場比例為2.63%。其中,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等未參與買入,券商自營和理財合計買入115.25萬股,QFII合計買入0.52萬股,其他一般法人合計買入1027.18萬股。個人投資者有25.26萬戶參與買入,合計買入4.23億股,約佔市場比例為97.3%。由此可見,中小投資者是參與創業板上市首日買入的絕對主力,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則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1991-2009年期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接近甚至超過60%。其中,在1992-2008年間的17個年度中,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與大盤指數的漲跌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而在過去的2007和2008兩年中,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顯著上升,甚至達到80%-90%。

  這也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成熟的機構投資者首日參與新股的程度非常低。因為他們明白,新股上市首日的爆漲屬於非理性估值,嚴重透支了其未來的上升空間,股價衝高之後必然回落,因此,上市首日追漲行為面臨很大風險。

  而很多中小投資者卻對此還很“癡迷”,雖然他們也了解“炒新”的風險很大,但是,仍然甘願冒險“賭一把”,殊不知,股海風浪大,稍有不慎,就淹沒在大風大浪之中。

  特別是對於風浪起伏比較大的創業板市場來説,投資更需謹慎。因為這個市場的股票必然會經常的大起大落,劇烈波動。投資者要明晰: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當然也會伴隨著較高的收益率,因此,充分認識我國創業板市場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並積極探求規避這些風險的措施,對中小投資者進軍創業板市場是大有裨益的。

  從創業板首日爆炒中,投資者要記住三點教訓:一是股票操作前要有明確的買賣計劃,尤其是對於新股上市首日交易,制定明確的操作計劃非常重要,從而在新股上市首日操作中不隨意盲目;二是做好風險控制措施。由於新股上市首日既有暴利也可能面臨巨大虧損,因此事前做好風險控制非常重要。心裏有計劃,就不會盲目跟風高位追漲;三是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雖然創業板為投資者提供了發掘“千里良駒”的機會,但仍需駕馭得法,方能馳騁萬里。(證券日報 安寧)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