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認識“新潮流係”

時間:2008-04-10 10:07   來源:SRC-423

  “新潮流係”(簡稱“新係”)是民進黨內“歷史最久、知性最高、紀律最嚴、鬥性最強、路線最左、轉型最快的派系”[1]。臺灣開放黨禁之前,它主張並積極實踐體制外街頭群眾運動路線,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制統治;民進黨成立之後,它漸轉向參與選舉、議會抗爭及務實“臺獨”路線;民進黨執政後,它開始探索以黨輔政、黨政合一、與中國大陸打交道之道。由於其理想色彩濃厚、意識形態鮮明執著、組織剛性化,人脈橫跨黨、政、議會、工農、學界乃至社會各階層,因而實質成為黨內第一大派系,成為影響民進黨發展方向、執政路線及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臺灣政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力。

  一、“新潮流係”之由來

  提起“新潮流係”之由來,必須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初。時“美麗島事件”剛被國民黨當局鎮壓,“黨外”(即在野無黨籍反對勢力)運動的聲勢暫時受挫,“殘存的黨外勢力退縮到以溫和穩健見稱的康寧祥系統”[2](簡稱“康係”),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情況下,“康係”一時間成為黨外運動的主流力量。但“美麗島事件”也造就了三股新興的黨外勢力,包括:“美麗島事件”政治犯的家屬、為政治犯辯護的律師、為黨外公職人員助選和在黨外雜誌工作的新生代。其中前兩股勢力被稱作“黨外美麗島系統”,民進黨成立後改稱“汎美麗島係”;後一股勢力中的大多數人歷經演變成為後來的“新潮流係”。

  黨外新生代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反叛性強,知識面寬,有一定的理論修養,從事黨外雜誌的編輯採訪工作。其中一些人深信宣傳、組織群眾的意義,熱衷於開展激烈的群眾運動,特別是“美麗島事件”被鎮壓令他們對體制內改革感到失望,“逐漸不耐于議會鬥爭的漸進路線”[3],因而不認同康寧祥的選舉公職挂帥路線。他們認為,“黨外”與國民黨的矛盾是“敵我矛盾”,“臺灣應該走向一個新國家體制的革命路線”,康寧祥等“已經和國民黨妥協,已經失去黨外的反抗本色,本來就不是‘美麗島’政治運動推翻國民黨權力機構的支援者”,而是“黨外突飛猛進的絆腳石”,“應該退出黨外革命領導階層之外”。[4]1982年中開始,林世煜、邱義仁等黨外新生代在《深耕》雜誌發表系列批康文章,抨擊“雞兔同籠”,掀起黨外路線爭論;影響所及,使黨外一度瀕臨分裂邊緣,康在黨外的領導地位逐漸下降,終在1983年底的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中黯然落選。

  1983年9月,為示與“康係”路線劃清界限及凝聚新的政治運動能量,黨外新生代在《前進》和《生根》兩大雜誌系統的推動下,成立了“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簡稱“編聯會”)。1984年,為了建立一個組織更加純潔嚴密、立場觀點更加鮮明、且有別於過去黨外的社團形態,特別是同年5月成立的“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簡稱“公政會”),邱義仁等18位“編聯會”成員自行創辦《新潮流週刊》雜誌,自此奠定了“新潮流”的派系組織基礎。早期被稱為“創流十八羅漢”的主要成員包括邱義仁、吳乃仁、洪奇昌、林濁水、劉守成、賀端蕃、楊碧川、謝史朗、田秋堇、簡錫堦、魏廷昱、吳乃德、謝穎青、黃昭凱、陳武進、劉峰松等人,其中邱義仁、吳乃仁、洪奇昌、林濁水被稱為新係的“四大支柱”。

  邱義仁,1949年出生,臺灣臺南縣人,臺灣大學哲學系和政治研究所畢業。70年代初“保衛釣魚臺”運動末期開始參與政治活動,曾為黨外人士助選並任黨外省議員的助理。1978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習政治理論,1981年因健康和經濟原因中途輟學返臺,之後繼續投入黨外運動,先後任“美麗島事件”政治犯家屬許榮淑主辦的《深耕》、《生根》雜誌社副社長、《新潮流》採訪總編輯,黨外“編聯會”會長、總幹事。邱被視為新係的“總舵手”,為新係的創立和發展壯大提供了一整套縝密的理論思維和運動策略,因而在派系內享有很高聲望,是派系內唯一一位具一言九鼎份量的人物。邱個性“外方內圓”,“冷靜沉著,決斷力強,長于折衝眾人意見”,與“福利國係”的謝長廷、“美麗島係”的周伯倫一起,被公認是民進黨內“最足智多謀的三大謀士”。[5]

  吳乃仁,1947年生,臺灣臺中縣人,東海大學經濟係和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畢業後,投入黨外運動。曾任《深耕》、《生根》雜誌社社長。吳被視為新係的“大總管”和“金主”,新係從十幾年前的弱小派系發展成今日民進黨內最有戰鬥力的派系,吳精於管理、算計的才能起了關鍵作用。由於家道殷實且作風“阿沙力”(意“豪爽”),慣於對黨內及派系兄弟“仗義疏財”,因而有“孟嘗君”之稱,個性“外圓內方”。邱、吳二人結識甚早,交情匪淺,形同莫逆,且個性互補;黨外“編聯會”時期,“二仁”約定“終生不參選公職”,迄今這一堅持專職政治黨工的做法對新係乃至民進黨的發展影響深遠。

  洪奇昌,1951年生,臺灣彰化縣人。臺北醫學院、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區醫學研究所畢業後,執業精神科醫師。1977年開始從事黨外運動,曾任黨外“編聯會”會長,《新潮流》雜誌社社長。與堅持不參選的“二仁”形成對比,洪是“新潮流”參選公職的第一人。自1986年起至今,他先後轉戰臺北縣、臺南市、臺中市及臺北市,連續6次當選“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無往不利的顯赫戰績讓他成為新係的政治明星。

  林濁水,1947年生,臺灣南投縣人,政治大學東語系阿拉伯語專業畢業。曾任中學教員、計程車司機。1979年因撰文揭露國民黨偽造《南海血書》而名噪一時。此後積極參與黨外活動,歷任《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進步》、《深耕》、《博觀》等黨外雜誌副總編輯、總編輯、總主筆,“黨外編聯會”首任會長。林有“臺獨理論家”之稱,其鑽研“臺獨”理論幾乎已到“皓首窮經”的地步,是新係的“臺獨招牌”。林也是新係最具代表性的公職人員,自1992年開始連任“立委”至今。

  以“編聯會”和《新潮流》雜誌為陣地,新生代借由批康、進行路線爭論、傳播理念、面向基層發展組織、不斷發動街頭群眾運動等,短短幾年間便異軍突起,成為一支與黨外傳統勢力——公職人員——勢均力敵的黨外政治勢力。

  1986年9月,黨外人士突破黨禁宣告成立民進黨,邱義仁等“編聯會”成員參與組黨,並進入黨的權力核心。1987年1月,“編聯會”宣佈解散,成立“新潮流辦公室”,正式開始了以“新係”名義在民進黨內運作的歷史。這時的新係共有30多位成員,主要由三類人組成:一是黨外雜誌的編輯、作家及其他專職黨工,如邱義仁、吳乃仁、林濁水、黃昭凱、李逸洋、洪奇昌、簡錫堦、黃昭輝等;二是從事基層草根運動(如工運、農運、學運、社運等)的黨工,如戴振耀、陳鴻榮、林錫耀、林萬福、李文忠等;三是政治犯及其家屬,如蔡有全、周慧瑛、劉峰松、翁金珠、劉守成、盧修一、張溫鷹等。

  由上述發展過程可知,黨外新生代崛起于“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遭受挫折、面對何去何從抉擇的關鍵時刻,“編聯會”及“新潮流”的出現是黨外發展路線與策略的爭議以及權力鬥爭的産物及其延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黨外“新舊世代政治溝通的斷層”與“新舊世代參政空間的矛盾”[6],既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也有一定的時空偶然性。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