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媽媽,風怎麼畫

時間:2012-05-30 10:14   來源:中國臺灣網

  5歲的賢正與同學一起討論周末發生的事情:和媽媽、爸爸去公園,風一吹帽子就飛了。他的朋友基范聽了賢正的話哈哈大笑。基范突然說:“老師,我能畫風!”說完就在紙上畫了風。賢正說:“我也能畫。”然後開始畫刮風天。賢正說:“老師,我畫得好吧,昨天媽媽教我的。”說著把自己畫的風給老師看了。就像賢正和基范,很多孩子用線畫風。但是過了5歲,最好告訴孩子除了用線條還能用別的方法表現風。

  老師對孩子們說:“我們畫畫刮風的天氣吧,大家想想刮風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賢正說會把帽子吹走,會把頭發弄亂。其他孩子也說了一些刮風時會發生的事情。

  基范說:“樹上會掉葉子,風太大就睜不開眼睛了。”孩子們都很認真地回答著老師的提問。賢正接著說:“對,我也看了掉下來的葉子。風刮得大,雨也會下得大。”說完,孩子們開始用不同的畫筆來畫各種程度的風。強風、微風、下雨時候的風,孩子們用畫筆做著實驗,看怎樣才能更準確地表現出風的形態。畫一筆,擦一下,蹭一下,用各種方法來表示風。

  賢正說:“哇,好像真的在刮風啊。”他看著自己畫出的風很高興。基范把顏料抹在紙上表示雨。經過一番練習,賢正和基范畫出了刮風的天氣。賢正畫了刮風時,樹上掉下來的又紅又圓的樹葉……

  天氣很熱,太陽紅紅的,小朋友的臉也被曬得紅紅的,把風也畫成紅色的吧。基范畫了晚上刮風的樣子,白色的樹,落在地上的葉子,還在下雨。孩子們用稚嫩的畫法描繪著刮風時發生的事情。之前畫中人的頭發和樹葉都是靜止的,只有風的樣子。孩子們在討論與風有關的事情時,發現可以用其他手法表現風的存在。通過這些一時看不出結果的過程,最終畫出了比以前更寫實的畫作。

  在家的時候也可以多說說風和雨的故事。但是不要聽到孩子說了好玩的故事,就要求他畫出好看的圖。5歲的孩子畫出的東西還不是很具體,只能表現出大致的輪廓。等到7歲以後,他們就可以用很多種手法來描繪一個名詞,那時就會畫出內容更豐富的作品了。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快點畫出有形態的東西,總是讓他們覺得有急切的目標要完成,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負擔。

  5歲左右的孩子應該練習多樣性思考。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多,因此總會問媽媽,這個怎麼畫,那個怎麼做。這時媽媽不要直接向孩子描述物體的形態,可以給他講述一個與這個名詞相關的故事,讓他展開想象,不要說“風是這樣畫的”、“風應該這樣畫”。可以問他:“是不是刮風的時候很多樹葉都刮走了?”“是不是下雨的時候天變得很黑,雨傘都飛走了?你記得上次的事嗎?”說一些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他們想起刮風下雨時的情景。不一定要畫出來,通過簡單的對話,讓孩子想起各種刮風的情景就可以起到活躍大腦的作用,讓他們聯想起各種單詞、各種事物。孩子長大以後遇到相關主題,比如寫文章或者畫畫時,可供選擇的材料就比較豐富,而且由于有過類似的思考過程,完成起來會比別人更輕松,成果更優秀。

  讓8歲左右的孩子畫冬天的風景,他們通常會畫堆雪人或者扔雪球的情景,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並不是這些東西。雪融化造成的臟兮兮的馬路,賣烤地瓜的叔叔,掃雪的工人,做泡菜的姥姥和媽媽,這些才是最常見的冬日風光。

  但是很多孩子已經在腦海里形成了一個公式——冬天=雪,已經形成慣性思維,沒有思考的過程,反而無法表現最常見、最簡單的事情,或者說習慣不去表達這些。所以如果自家的孩子正好是4—6歲,有計劃地訓練他用多種方式描述一個主題,打破慣性思維吧。

  能想出各種各樣好主意的人經常使用的是一個被稱為“想法地圖”(Idea Map)的方法,用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解釋一下吧。比如說,以太陽作為主題說出自己能想到的故事或事物,也就是說固定一個主題,接下來就讓孩子任意發揮,可以經常在家里做這樣的遊戲性質的聯係。

  在紙上寫“太陽”兩個字,或者畫出太陽的樣子,然後描述太陽暴曬時發生的事情。可以說與季節相關的故事;也可以說由于天氣太熱人們出來都戴著墨鏡的現象;說雲彩遮住太陽、美麗的晚霞都可以。開始一個話題,就可以聯想到相關的單詞和圖像,也可以用接力式的方法,父母先說一個關于太陽的故事,再讓孩子說一個,這樣父(母)子(女)共同參與的遊戲不僅可以拉近親子關係,還能減輕孩子思考時的壓力。如果孩子到了可以畫畫的年齡,可以邊說邊畫,或者由父母代筆。這個遊戲並不是為了學習畫畫技巧,而是為了開發孩子的多樣思維。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