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大時代與小時代

時間:2013-09-30 09:1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小時代》雖然票房意外的好,豆瓣評分卻並不高,5分,多數評價為浮華、空洞、意淫。豆瓣文藝青年與二、三、四線城市龐大的絲群體比是絕對的小眾。龐大的絲群體需要勵志,需要浮華而摩登的成功人生。

  郭敬明挑起的口水戰彰顯這個時代的分裂,老輩人與新世代,韓粉與郭粉,大城市青年與小城青年。我以為最大的分裂是所謂“大時代”與“小時代”的分裂,或者說,我們慣以轟轟烈烈的“大時代”眼光去批判郭敬明們的“小時代”。

  現在孩兒們越來越缺乏男子氣。我一度以為,現在豈止是沒有男孩,連青春期也沒有了,沒有了壓抑、反思、挫折、吃苦頭,也就沒有了反叛,一切隨手可得了嘛,包括性。沒有青春期的社會是不會勃起的,所謂大國,那是娘娘腔的大國,郭敬明比韓寒更代表這個國家的未來,至少現在看如此。

  我採訪馮侖,他這個50後則選擇完全擁抱“小時代”。馮侖提醒說,韓寒、郭敬明都是上海人或上海范兒,在上海,人們都談“小時代”的事,都掙到了錢;北京的都談“大時代”的事,結果自己沒掙到錢。

  很多人說,現在這幫小孩沒有八十年代那種理想,沒有社會責任,什麼事只講成功……但馮侖認為這代人絕對有希望。

  是啊,我們那會兒叫“大時代”。大時代是大話題,大牛逼,大詞匯,大角色。要改變國家命運,全扯些大話題。可個人什麼小事都辦不了。

  美國人沒人關心“美國將向何處去”。中國人老關心“中國將向何處去”。其實你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該往哪兒去就往哪兒去了。

  按馮侖的說法,美國人就處在“小時代”。小時代好在哪呢?想我周邊的事,我就是一個時代。小時代,小興趣,小詞匯,小發展,小生活。

  只有在專制時代才有大話題、大使命、大革命,對吧?民主體制下,都變成了小話題、小趣味。臺灣有多少小趣味、小創造呀。社會就進步了是吧?如果中國還沉浸在大時代的思考邏輯下,那跟“文革”有什麼區別呀!

  馮侖回憶說,一次兩岸企業家交流,大陸的都談“統一”、“民族”、“未來”,臺灣的不言語。人家說:“我們只關心明天去哪兒。玩,哪兒有好吃的,怎麼多賺錢。”這就是大、小時代的區別。“當我們在大時代思維下是沒有個人小生活的。當我們被小生活填滿了就不會去想那些空洞的詞兒。這就是法國人與朝鮮人的區別。”

  你看,郭敬明叫“小時代”,韓寒叫“獨唱團”,都是以個體為中心—難道還以“皇上”為中心?那叫“大時代”。所以,繼續,別停。如果再經過大概20年的“小時代”,他們都成長起來,中國就有希望了。他們小興趣太多,對法制、公平、自由的要求超過所有“大時代”的人。而那些在“大時代”嚷嚷自由、法制的人,輪到現在全不給下面人自由、法制!而“小時代”的人明白,自己自在,要先給別人自在。

  如果真如馮侖所言,《小時代》是在定義一個未來,一個不同于以往大時代話語的未來。那麼,韓寒與公知的爭論在郭敬明這里根本就爭論不起來,因為不在一個時代!

  郭敬明說:“不要用道德綁架我。”一部作品承擔一個時代的責任?哪兒有這事啊!都說80後90後這不行、那不成,國家的未來交給誰?你有選擇嗎?沒選擇!不如歌頌他,推動他,跟他一起混。所以你只有歌頌生命、迎接未來吧。

  我幾乎被馮侖說服了。馮侖屬于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磨合得比較好的。他並不沉迷于那個“大時代”。他說,很多人八十年代很輝煌,于是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活在歷史中。誰活在未來?小孩活在未來,年輕人活在未來。活在過去的人,一定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只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的人,才有現在,也有未來。

  只有沒有未來的人才會懷念過去。

  每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時代”,唱好自己的“獨唱團”,“大時代”的變革才會到來。但願如此。

  當一個時代沒有了英雄,歸于法制,歸于平淡的時候,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小生活、小日子。至少,別再用“大時代”的大話語、大目標去折騰百姓的小時代、小日子了。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