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十一章

時間:2012-05-29 10:17   來源:中國臺灣網

  1990年,我第二次到美國探親,又找到了孔令儀。可當我又一次提出想見宋美齡一面時,孔令儀面露為難之色,她告訴我,蔣夫人有皮膚病等若幹病症,不方便見人。

  抗戰勝利之後,我一直沒能再見到蔣伯母宋美齡,那時候我在西安、蘭州,宋美齡在南京。

  1980年,我去紐約探親,同時想去探望宋美齡,于是我就找到了宋美齡的外甥女、我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讀書時的同學孔令儀。孔令儀與我同歲,都是1915年出生,她被人稱做“孔大小姐”。孔祥熙與宋靄齡共有4個孩子,孔令儀最受寵愛。

  我到她家里去探望她,大家以前的關係都很好,所以見了面噓寒問暖,非常高興。

  我說:“我想去見見蔣伯母。”

  孔令儀就問:“你還回國嗎?”

  我非常肯定地回答:“當然了,我現在還在教書呢。”

  沒有想到的是,這句話讓我失去了與宋美齡見面的機會。我當時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書,肯定要回去的。沒有想到,政治上的因素仍然是我與蔣伯母見面的一大障礙。

  從那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要給孔令儀寄去一張賀卡,並托她向宋美齡表示問候,但是卻從來沒有得到任何的回音。

  1990年,我第二次到美國探親,又找到了孔令儀。可當我又一次提出想見宋美齡一面時,孔令儀面露為難之色,她告訴我,蔣夫人有皮膚病等若幹病症,不方便見人。

  1999年1月21日,我給孔令儀去信一封。

  親愛的令儀老友:

  時序如流,自1990年秋趨府拜訪瞬已八載,我們都已進入80歲了,我們的友誼已超過半個世紀。1980年我赴美探親也見了一面,每次都受到你的款待,深情厚意永志不忘。賢伉儷近來身體想必很好?頗為惦念!

  聞蔣夫人伯母已移居Manhatten,你可就近照顧她老人家,真是幸事。夫人已逾百歲高壽,福星高照令全世界生輝。夫人伯母的修養是我們後輩們學習的榜樣,我時刻想念著她:1938年在湖南陪她去慰問傷兵,並參加她組織召開的廬山婦女談話會;1939年在婦女指導委員會和夫人領導下工作,時常聆聽教誨;1940年我結婚,時承夫人親筆書寫的“宜爾室家”紅色條幅及禮品……1947年秋,蒙夫人在南京接見並特命廚師為我做了一塊蛋糕……至今猶歷歷在目,我還珍藏著一本夫人用英文寫的戰時文集,扉頁上有夫人的簽字,每念及往事感觸甚多。

  1998年初,在紐約市居住的舍妹托人帶來一本原遺族學校學生為夫人慶賀百年華誕的畫冊,我如獲至寶,將永遠珍藏。又看到友人帶回一本很精致的《蔣夫人》,內容是圖片及蔣夫人的字畫,精美高雅無比。

  在抗日戰爭中,夫人伯母為國家作了很多貢獻,成立的戰時兒童保育會,如今在大陸、臺灣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當年的保育生在工作。他們組織了聯誼會,出版刊物,互相聯係。最近,在保育會成立六十周年之際,北京《中國婦女報》刊出一篇文章,內有多處提及夫人,我感到欣慰,想夫人伯母見此亦會感到愉快。

  因年老體弱,我以後可能沒有機會再遠涉重洋去探親了,盼給一回音,謝謝。

  素我

  1999年1月21日

  這封信,孔令儀沒有回音。

  2003年10月24日,我在家里接到幾個電話,他們說宋美齡去世了。跨越三個世紀的宋美齡在美國紐約長島的家中逝世,雖然享年106歲,但是我還是沉浸在悲痛中。我到電報局想給宋美齡遺屬發一封電報,但是價格太貴了我只好放棄,于是我找到了孔令儀20多年前留給我的一個電話號碼,沒想到撥通了。我遺憾的是,54年來,我沒能再見蔣伯母一面。

  我印象中的宋美齡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雖然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受的也是西方的教育,但是,她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精通,書法、繪畫樣樣在行。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是一身傳統的中式服裝。她優雅的氣質、美麗的容貌、流暢而悅耳的英語講話以及永遠著中式服裝的身影,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記憶中。她出生在東方、在中國,但從小就在西方、在美國上學,她在文化、思想和理念上接近了世界上較先進的教育;她出身于中國近代有名望和財富的宋氏家族,嫁給了民國最有權力的蔣介石,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孔令儀沒有子女,她于2008年去世。我聽在美國的朋友,也是遺族學校的學生說,她去世後草草就葬了,我很難過。想起70多年前我們同在南京金陵女大的同窗情誼,想起分別多年後她在美國兩次盛情招待我,我真的很難過。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