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人民幣升值最大的贏家—美國

時間:2013-07-17 13:19   來源:中國臺灣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說過,美國搞垮一個國家先是讓其私有化和市場化,推動大量資本進入這個國家,大幅拉高樓市、股市、匯市價格,用通貨膨脹激化這個國家的矛盾,制造危機和動蕩,迫使資本四散而逃,讓這個國家資產價格跌得一文不值,然後再返回頭以廉價買進其核心資產,在經濟上完全控制這個國家。

  這些年來出口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由于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出口美國的商品只能用美元結算,加上定價權在美國手中,人民幣升值的顯著結果就是財富的流失。

  舉例來說,四五年前一雙健身鞋,當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時,美國以10美元購買下來,人民幣價值80元;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5%,也就是1美元兌換6元人民幣,美國還是以10美元購買下來(因為定價權在沃爾瑪等美國大零售商手中),人民幣就變成了60元,活生生縮水了25%。

  這就相當于對方先拿美元買你的東西,等買完了之後告訴你,你手頭的美元貶值了。此乃美國慣用的“大鬥進,小鬥出”之伎倆。因為現在我們手里擁有大量的美元,美國就要人民幣升值;今後如果我們手里的美元少了,屆時美國將會逼迫人民幣貶值。因此,目前人民幣升值對誰有利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就是這樣以匯率為武器,將中國財富移山大法般挪到了美國。

  而對于生活在中國的普通百姓而言,就在人民幣對外不斷升值的同時,人民幣國內的購買力卻不斷在貶值。事實上,中國這些年房地產價格飛漲,是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有著間接甚至直接關係的。早在十幾年前,華爾街熱錢就大量涌入中國,特別是高盛、大摩等投資銀行帶著大量的美元到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價就是讓外來資金炒上去的。

  人民幣從2005年起就升了20%,房價更是漲了數倍。如果人民幣再往上升,待到泡沫被無限吹大後,華爾街熱錢就會拋售他們在中國的資產,帶著巨大的利潤撤回美國,既癱瘓了中國經濟,也賴掉了美國欠中國的債。這“一石二鳥”之計可謂高明!

  由此可見,中國百姓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為全世界特別是美國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商品,使得美國的物價保持低廉,從而控制了通貨膨脹。而中國國內,卻因人民幣匯率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雖然目前還沒有達到總爆發的程度,那要感謝中國百姓的高儲蓄率,暫時抵消了出口結匯所造成的通脹壓力。不過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埋下的炸彈遲早會爆發。

  真正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在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格局之下,中國出售大量的商品和廉價勞務給美國,得到美國印制的美元也可以在美國購買美國的商品和勞務,完成真正的經濟交易,從而享受國際自由貿易往來的益處。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認為人民幣升值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因為它可以幫助中國緩解通脹壓力,並提高中國人的消費能力。而中國央行通過設置每日中間價,僅允許人民幣任意一天的波動在0.5%的范圍之內移動。

  因此在2011年12月的上半個月,人民幣的交易幾乎每天都跌停,部分原因是由于對美元的需求,但也反映了市場擔憂中國經濟由于出口需求放緩和住房市場下跌而停滯不前。然而在12月16日之後的半個月間,人民幣兌美元上漲了4.7%。

  這種漲漲跌跌的現象,說明外匯市場供求逐漸趨于平衡,央行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使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充分發揮出來,逐漸建立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 

  然而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美國經濟不景氣,歐洲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美歐各國失業率高企不斷引發遊行和抗議,使得社會動蕩不安。此前有許多分析均認為,美國將靠不斷印錢來維持經濟增長,靠稀釋債務來剝削各國,我認為這是對美國貨幣政策的過度解讀。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靠所謂“印錢”成為、並保持強國地位。強國的貨幣必須在長時間內保持強勢。比如英國,一旦英鎊疲軟便可見其衰退。為了保持美國的根本利益,從長遠來看,美國必須保持其美元的強勢。

  如果美國意欲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轉嫁危機,我們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像當年挫敗喬治?索羅斯做空香港那樣,打他個措手不及。比如出其不意地降低人民幣匯率。

  其次,房地產應該迅速降溫。對于天量流入中國的熱錢來說,投入房地產的最大原因,就是賭人民幣升值。欲挫敗他們的企圖,倒剪他們的羊毛之方法就是適度貶值人民幣,再加上房地產的迅速降溫,可使他們的熱錢爛在中國!待企業加緊升級並擴大內需後,便可彌補熱錢撤出及出口因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損失。

  2012年7月,全球貨幣市場再一次爆發降息潮。中國央行一個月之內連續兩次降息,巴西央行在八個月內連續八次降息。歐洲央行降息之後,利率降至零點,與美國、英國的利率水平相近。印度、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利率水平跌至近年來新低。

  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指出,歐洲央行、美聯儲、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已經將貨幣政策運用到極致,基準利率接近于零,而資產負債表則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引發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可能性很大。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都以降息為解藥,更多的貨幣被釋放出來,能否提振經濟依然是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全球貨幣洪水的時代已經來臨。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