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了,中西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因此,每年都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國外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用以購買中國絲綢、棉織品,以及其他的精美消費品。如此這般,外國的白銀迅速流入中國,明朝銀庫收入暴增。到了1577年,銀庫收入高達16.3478萬公斤。直到明朝終結時,政府每年的白銀收入始終在10萬公斤以上。
當時,黃金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匱乏,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決定了黃金貨幣的相對稀缺。而歐洲源源不斷輸入中國的白銀,使得中國白銀貨幣相對充足。所以中國明朝以後選擇的是銀本位,而不是金本位制度。據統計,1644年全國有當鋪兩萬多家,而1744年北京當鋪就有六七百家,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白銀數萬兩或數十萬兩。
雖然當鋪、錢莊、票行、銀號等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中國當時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發生,從而導致經濟動蕩。美洲產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中國因此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白銀帝國”。然而由于中國不具有白銀的開採權,實行銀本位就迫使人們必須用大量實物的財富去換取白銀,由此引發的後果,是中國百姓辛苦賺來的財富逐漸流向了歐洲。
由此,美洲和歐洲成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獲得央行貨幣的代價是不僅失去貨幣調控權,還失去了巨額的鑄幣稅(鑄幣面值和成本的差額)。有多少白銀通過購買產品進入中國,就有多少財富流出中國,這與今天的中國出口獲得巨額順差,從而導致外匯儲備劇增的後果是何其相似啊!
當然,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幹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就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白銀帝國”的衰落史提醒我們,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應做好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
當中國銀本位漸漸衰落之時,在大洋彼岸的歐洲,使用的是金銀復本位制,也就是把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當時的殖民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從美洲和非洲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其中大部分黃金最終卻輾轉流入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