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美元的“中年危機”

時間:2013-07-17 13: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1960年10月30日,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爆發了第一次黃金危機。美國為了阻止美元貶值,採取了一係列單方面行動。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實施利息平衡稅,對在美國資本市場籌資的外國借款人加徵約1%的利息,並在1965年擴大到銀行貸款。這些措施暫時刺激了歐洲的美元市場,但美國的國際收支賬戶,自1967年以來一直在加速惡化。

  1964年,美國對外國官方債務超過黃金儲備的價值。歐洲各國成為新的順差國,開始對美國逆差表示不滿。他們動用“黃金杠桿”,即用盈余的美元兌換美國的黃金,直擊美國的致命弱點。法國首先發難,1965年1月4日宣布一個月內將3500萬美元兌換成黃金,並準備把來自國際收支順差的新美元全部兌換成黃金。此舉引發各國競相拋售美元、搶購黃金,令市場金價暴漲,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美元信譽受到了極大衝擊。

  當1968年再一次爆發國際黃金危機時,黃金搶購風潮愈演愈烈。當年3月,美國黃金總庫停止向私人市場出售黃金。此時,官方清算仍採用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價格,但黃金的市場價格可以超出官定價格,故而形成了雙重標準的黃金市場。

  因此,到了1971年8月15日,在美國政府無力實現美元按固定匯率兌換黃金的承諾後,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總統發表電視講話,宣布了新的經濟政策,包括停止為外國央行兌換黃金,對進口暫時徵收10%的附加稅。

  這是美國在國際貨幣事務上,第一次採取極端的單邊主義行動,違背了華盛頓制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則,被喻為對盟友發動的一場經濟戰爭。當時負責貨幣事務的美國副財長保羅?沃爾克曾感慨道:“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任何霸權國家都會變成殘酷的暴君,或者腦滿腸肥的寄生蟲。”

  美國單方面改寫了世界貿易規則之後,當時的美國財長約翰康納利向歐洲盟國施威:“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1971年12月,G10國家簽訂《史密森協定》,決定美元對黃金貶值7.9%,1盎司黃金從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同時市場匯率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時值1973年3月,美元改為浮動匯率制,即美元與黃金的比價由市場的供求關係來決定。美元與黃金挂鉤的固定匯率時代宣告結束,布雷頓森林體係至此名存實亡。而當布雷頓森林體係垮臺時,全世界的反美輿論歡欣鼓舞,以為誰都可以不買美國的賬了,但日後的發展並非如此。在“無體係的體係”中,沒有任何國際條約規定任何貨幣的特殊地位,美國降為這個體係中憑實力競爭的“平等一員”。但美元仍然是維係全球的主導貨幣地位,是通行無阻的世界貨幣。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