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爆出了一個震蕩全球的經濟數據,中國GDP“破八”,上半年增速為7.6%,僅略高于溫家寶總理對2012年GDP預期增長目標的7.5%,頓時引起全球的關注。而國家統計局6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2.3%,反映廠商原材料成本的經濟指數PPI同比下降了2.1%,分別創下29個月及32個月的新低,單從PPI的數據便可以看出通貨緊縮的跡象。特別是過去一年,煤價下降了10%。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民眾和企業迫于經濟壓力,都在削減用電量以減少開支,以致電力需求不斷下降。上述這些主要的經濟數據,使大多數經濟學家憂慮,中國經濟很可能陷入通貨緊縮。
但有學者強調,只要貨幣寬松,就不會通縮。因為中國的國情不同,經濟規律在中國行不通。有鑒于中國6月份通脹回落至2.2%,預計三季度將進一步回落至2%以下,為中央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提供了空間,中國下半年會繼續推出財政政策,包括加大基建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
不過,大家一定還記得在不久前,老百姓都傷感地自嘲是囤積貨物的“海豚族”,除了工資不漲外,食品漲價的接力賽都可以編成順口溜了,什麼“蒜你狠”、“糖高宗”、“油你漲”、“鹽王爺”……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通貨膨脹,也就是流通的貨幣過多,使得貨幣購買力被侵蝕。政府為了抗通脹,曾經採取了一係列的緊縮措施,包括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和調高利率……而轉眼間,大家又開始擔憂通貨緊縮了。
那麼,目前老百姓的感覺又如何呢?其實大家依然感到物價太高,面對商場的豐富商品而無力消費。事實上,這就是滯脹現象。一邊是產能過剩,一邊是通貨膨脹,還有一邊是內需不足無法釋放。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經濟通縮的必經之路,是經濟危機即將來臨的先兆。
從金融的層面上來說,危機來臨或臨近通縮時,持續貨幣寬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只會在一段時期形成滯脹,無法避免通縮,最終依然會進入通縮,通縮是最糟糕的經濟狀態!由此,發現金融的規律和本質,顯得如此的重要和緊迫。而金融對于今天的社會運行來講,是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產物,甚至有時金融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