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量化寬松行動

時間:2013-07-17 13:17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2年9月13日,美聯儲的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將開啟新一輪的量化寬松行動。

  所謂“量化”指的是擴大一定數量的貨幣發行,“寬松”就是減少銀行儲備必須注資的壓力。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有價證券被央行收購時,新發行的貨幣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銀行體係。此時,零利率的量化政策便起到了進一步降低利息的作用,使銀行的借貸成本幾乎等于零,銀行轉手便以高利息貸給企業或個人,從而盈利。

  量化寬松政策是由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的,作為一種非常規的經濟政策,原本是作為零利率時解決凱恩斯主義難題的做法,一直受到不少經濟學家的反對,包括凱恩斯。其實,無論是凱恩斯的零利息,還是弗里德曼的量化寬松,都是極端的政策,這百年來,本來只是作為學術上的研究課題,最多只是“救急不救窮”的權宜之計,沒想到現在卻被美聯儲,甚至各國央行作為常規貨幣政策普遍使用,不知道凱恩斯和弗里德曼在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

  前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警告:世界各國競相降息和實現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破壞全球的經濟復蘇。很顯然,卡恩擔憂各國將以貨幣作為政策性武器,然後化為行動,如此消極的行為將威脅全球經濟,造成長期的損害。

  其實,推出QE3表明美國正式進入“日本化”:利率已經接近零多年,Operation Twist (扭曲操作)也用過了,但是失業率和房市均無起色,可謂“黔驢技窮”,便只能趁著通脹率在1.7%還不到2%之際,迫使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孤注一擲,使出這最後一招來救房市,即每個月購買400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MBS),期望以此來提高就業和帶動房市及消費。

  很顯然,美國和日本一樣,已陷入了“流動性陷阱”!而QE的貨幣政策,本來就是日本在2001年3月19日首先使用的。日本央行在本世紀初為對抗國內通貨緊縮,使用了量化寬松政策,其短期利率自1999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接近于零,因為日本央行購買大量的政府債券、資產支持證券以及股票,都需要零利率。

  雖然日本央行不得不多次宣稱,“量化寬松……最終是無效的”,表面上還拒絕將其用于貨幣政策。可事實上,日本央行領導人在對外演講,以及數以百計日本央行的官方文件上都證明,日本2001年3月19日使用的貨幣政策,其實就是量化寬松!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