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民幣持續升值,2012年10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盤即破6.26關卡。上周五(10月26日)更連續第二個交易日觸日浮動區間上限,再創1994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的新高!人民幣七年來累積升幅超過32%;而“彼長此消”,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降至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點,GDP落得7.4%的水平。這說明環球同此涼熱。進入今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全球經濟狀況非常的脆弱。
在全球范圍內,雖然總增長還保持在零線以上,但幾乎各國都顯現全面衰退的跡象,如制造業在收縮,國際貿易下降等。由于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弱點,目前尚未確定的唯一問題是經濟衰退的程度有多嚴重。
為避免美國經濟進一步衰退,美聯儲推出了QE3政策。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推出QE3其實是心照不宣地承認,美聯儲早期的努力失敗了,包括幾乎零利率和之前推出的QE1、QE2。
其實,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和資本流動之間的關係很復雜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構投資者對于風險的態度。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如果投資者充分關注亞洲新興經濟體下行風險的話,即使美國的利率遠低于亞洲的利率,他們也會將資本帶出亞洲,重返美國。
而亞洲匯率也是資本流動方向的明確指標。自2011年7月以來除人民幣和菲律賓比索外,絕大多數亞洲貨幣都變弱了,印度盧比跌幅最大。而所有貨幣匯率下跌的國家,其外匯儲備實際在下降。
讓我們回顧一下幾次量化寬松的熱錢流向吧。
2011年美國的量化寬松影響了亞洲經濟和金融市場。這里的“量化寬松”主要是指美聯儲直接購買美國國庫票據(US Treasury notes)及債券(bonds)。第一次是2009年3月18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表聲明購買3000億美元國債,被稱為QE1,持續到2009年10月底結束(QE1的最終規模為1.7萬億美元);第二次是2010年11月3日,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被稱為QE2,直到2011年7月底結束。
在QE1期間新增的美國貨幣基礎,約有40%以私人資本的形式從美國外流,約有1/3是在QE2推出之後的兩個季度流向了美國以外的國家。其中,每一個季度約有90億美元流向亞洲新興經濟體,這個數字與這一時期估算出來的該區域的外匯儲備,以及貨幣基礎比較一致。
那些涌向亞洲的流動性資金,也就是熱錢,刺激了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等地的資產價格飆升,尤其是住宅物業。在QE1(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和QE2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期間,香港的住宅樓價分別升至37%和15%。預測QE3推出後,香港未來樓價上升的幅度為5%。
但是,此次推出的QE3政策,則與前兩次的手段有很大不同。美聯儲採取的措施是每月採購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而原有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則維持不變。這一舉措將使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持有的長期債券大量增加,從而給長期利率帶來下行壓力,對美國的抵押貸款市場構成支撐,期望以此使得房市回春,並帶動就業。
因此對于亞洲,尤其是中國來說,這次QE3應該不會帶來太多熱錢,人民幣反而可能被做空,也就是熱錢將賭人民幣資產下跌,賭港幣資產上升。
為此,2012年10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了一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新政策:所有非本地居民、所有本地及外地公司在香港買樓,都需要支付15%的“買家印花稅”;同時,如果買房後三年內出售房子,還需要支付一筆10%到20%不等的額外印花稅。這是2010年11月推出5%的額外印花稅政策之後,香港政府再一次以更大的力度,用稅收來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期人民幣匯率屢創新高,但千萬別忘記,僅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發生後,人民幣曾經有兩次比較大的下跌:第一次是2008年12月初,由金融海嘯導致的經濟危機,一度導致國內的國際資本“大逃亡”,人民幣匯率連續四天跌停,那一周的跌幅是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第二次是2011年11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七日在交易區間下限,顯示了市場的極度恐慌。
這次QE3,可能釋放出熱錢覬覦港幣資產而推高香港房價,但是更有可能看空人民幣,做空人民幣,而拋售人民幣資產。因此非但推高國內房價的可能不大,反而會使得國內房價特別是高端房地產的價格下跌。如2012年年底摩根大通準備拍賣大連的一幢豪華公寓樓,這就是中國高端房產泡沫破裂最顯眼的犧牲品之一。
最後提一下,2012年9月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人民幣貨幣期貨,這是否會對這兩年陳兵香港國際對衝基金做空人民幣帶來便利呢?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