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一體化仍須破壁壘

2014-05-20 10:5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廣東地方媒體不久前刊登了一則新聞,講的是該省出臺一個紅頭文件,提出“統籌推進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推動珠三角‘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區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雖然只是小小的“豆腐塊”,卻再次明確了廣東省的態度,給人以憧憬。

  不過,僅僅幾天后,珠三角兩個挨得最近、也被認為最有融合前景的城市廣州、佛山,卻相繼傳出消息,聽來頗為意味深長:首先是廣州擱置許久的“限外”有了時間表——2017年底前,對長期在本地使用的外市籍中小客車,在高峰期進行適當限行;又過幾天后,佛山市副市長許國在一次座談會上透露,佛山一環高速化改造已獲省政府批准,意味著這條免費通行近8年的快速路,將實施全路段收費,但本市籍約130多萬輛車(已交了本地年票費)卻可免費通行。

  這兩件事,擺在“珠三角一體化”這個大背景下考量,令人五味雜陳。

  珠三角,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域之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9市,以佔廣東省不到30%的土地面積,聚集了50%的常住人口,創造了超70%的生産總值。長期以來,距離的接近,市場的開放,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驅動著珠三角的自然融合;2008年12月《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又為珠三角一體化提供了政策的“尚方寶劍”和行政化的驅動力。

  但是,與社會的高期望值相比,珠三角一體化進展有明顯落差,可謂且行且艱難。長期行政區劃的壁壘,形成了固有思維定勢和體制慣性,使地方政府頑固地守護著自己的邊界;背後,更有各自特殊的地方利益,像“領土”一樣難以割捨。

  珠三角各市距離不斷“靠近”

  在東莞人的印象中,東莞大道和鴻福路交叉口,已經擁堵了一兩年。這裡地處外地進莞的必經通道和市行政中心區域,平時車水馬龍,但如今中間半個路面被圍蔽著,僅留下靠路肩的三車道;再加上左轉道被徹底封閉,往往要連等三四個紅燈,才能徹底通過。不過,知情的東莞人並無怨氣,“裏面正在建城際輕軌,通車以後,到珠三角其他地方就方便多了。”

  事實上,早在1989年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廣佛高速建成通車後,珠三角各市就開始了不斷“靠近”的步伐。到2012年12月31日,廣珠城軌全線通車,省會至佛山、江門、中山、珠海等珠三角西岸城市也實現了1小時內到達。再加上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三條快速交通線形成一個三角形,將廣東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經濟圈和香港、澳門兩個經濟特區完全串了起來。

  對於距離的縮短,珠三角市民感受是最真切的。“到東莞、深圳,甚至香港都很方便,十幾二十分鐘一班車,隨到隨買票,買了票就上車,打個盹就到。”在廣州東站,一位乘客將廣深和諧號比作“公交式鐵路”。而在廣佛之間,不論是坐地鐵、公交,還是開車,都能很方便地實現兩座城市間的“穿越”,快捷而且便宜。

  由此帶來同城化的“候鳥”生活,也早已不算新鮮。記者認識的很多人,在房價較低的中山、佛山安家,每天乘坐城軌、地鐵到廣州上班,到站後頂多再換乘一趟地鐵,路上時間不過1小時多一點,耗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並不比廣州城內居民長多少。

  推進一體化,統籌很重要

  在5月18日的廣東省推進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會議上,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説,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推進一體化,統籌很重要。據廣東省環保廳廳長李清介紹,通過強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治,切實推動了區域大氣污染和跨界水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2013年,珠三角地區淘汰“黃標車”13.8萬輛,完成鍋爐整治、油氣回收等大氣治理項目2644項,珠三角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通過印發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積極推行重污染流域治理“河長制”,有力推動廣佛跨界河流等重點河流水質改善,珠三角9市去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廣州、深圳、珠海牽頭的3個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融合發展還有待深化,省級層面對全域一體化工作的統籌協調也有待加強。”李春洪建議,下一步在加強3個經濟圈內部一體化的基礎上,應促進3個經濟圈之間的統籌協調,加快推進珠三角9市的一體化。

  關鍵是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

  有這麼一句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它説明,空間距離的縮短,只是第一步;之後,還要解決“心理距離”和“感情距離”的問題。

  4年前調回廣州的肖先生,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肖先生的駕照是在另一座城市工作時拿的,6年期到,必須去年審。可當他開了30分鐘車到了那裏,受理的民警卻告訴他,由於其戶口在廣州,必須要有當地的暫住證,才能為其辦理年審;否則,必須將駕照地址遷回戶口所在地。

  按理説,身份、戶籍、駕照等資訊,全掌握在公安部門手上,在現代資訊社會,實現互聯互通很容易。就算異地戶籍的人在本地辦理駕照手續,相關資訊也很容易查驗。但“沒辦法,這就是行政區劃定勢下形成的無形壁壘,不是距離的縮短能夠解決的。兩地公安分屬兩地政府管轄,一個人戶口不在你這裡,你還要管理他的駕駛證件,誰也不願意承擔這種額外的管理義務和風險。”一位公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行政區劃的壁壘,就是簡單以行政區劃來確定管理範圍和責任範圍,從而形成長期、頑固的思維定勢和體制慣性。記者發現,當前,一體化的成果主要在公交“一卡通”、住房保障對象資格互認等邊緣地帶,沒有觸及多少核心領域。“如不能從珠三角的全局來考慮,必然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乃至利益的衝突、扯皮。”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魯開垠表示,行政區劃壁壘的後果,便是“資源不能流動、交易成本高企和效率低下”。

  這種現象,在涉及多地協作的環保治理上尤為突出。不足百公里的淡水河,發源於深圳梧桐山,橫跨深圳、惠州兩市,流經深圳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等多個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城鎮。淡水河被嚴重污染以後,在10多年的整治中,備嘗了跨界河流污染治理的“老大難”——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調查認為,由於流域協調治理機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淡水河多年來治治停停、時好時壞,錢花了不少,卻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直到廣東省人大強力督辦後,淡水河整治近兩年來才初見成效,水質已由劣五類轉為五類。但資金的不足,兩地之間“插花地”河段的存在等等,仍為目標的實現埋下了重重困難。

  為此,廣東專門召開《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落實動員會,明確“一體化的關鍵是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珠三角形成有利於經濟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體制環境”。

  魯開垠直言,行政區劃壁壘的消解,“需要時間。”

  破除壁壘,必須直面短期利益之爭

  龍溪大道,是連接廣州芳村和佛山市南海區的交通要道,路上的五丫口大橋,就是兩市的行政分界線。

  出廣州城,沿龍溪大道往五丫口方向走,路面破碎不平,一路坑洼顛簸,交通秩序混亂,路面的揚塵也挺大;可一過“歡迎您來佛山”的牌子,陡然感到座椅下一陣舒坦,在嶄新、寬闊、平整的瀝青路上,汽車行駛平穩,跟之前的顛簸感大相徑庭。

  一位佛山市南海區的幹部私下透露,儘管廣佛兩市文化同根同源,城區更已完全銜接連成一片,但破除廣佛同城的壁壘,除了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外,深層次上還有短期利益之爭。

  例如,這條龍溪大道,佛山把自己區劃內的部分修好了,但廣州那段並不認真。該幹部還透露,2010年開通的廣佛地鐵,屬於佛山境內的任何一個站點,要增加一個出入口,都要交給廣州地鐵公司方面數千萬元。究其原因,在房地産上的利益之爭不能不提。

  據分析,在當今很多城市土地財政高企,高度依賴賣地收入的大背景下,廣佛同城在房地産上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佛山。兩城接壤邊界長約200公里,在廣州的高房價壓迫下,很多人轉而到處於交界地帶的南海區買房,成為廣佛“候鳥族”,導致北到裏水鎮,南到千燈湖房價暴漲,直逼甚至超過佛山主城區房價。萬科、中海等國內一線地産商大都進駐到這裡。廣州不甘心自己的土地利益外流,因而在交通的銜接上自然不夠積極熱心。

  而佛山也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認為,佛山一環全路段即將收費意味著:佛山一方面可以向通過高速公路的外地車輛收通行費,一方面在佛山的年票收費裏還要分一杯羹!“珠三角已經實行了年票互認互通,佛山的做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年票的‘地方折扣’。”王則楚分析,“此例一開,各地五花八門的怪事恐怕會層出不窮,這將置《珠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綱要》于何地?”

  廣州和佛山作為兩個城市,要實現同城化,勢必牽涉到諸多利益,很多現實問題無法忽視。在推進同城化進程中,兩市不得不面臨很多利益上的痛苦抉擇。比如年票互認,在短期內會造成兩市財政性收入的減少;醫療和社保互通,會造成某些醫院收入減少;通信取消兩地間長途通訊費,造成兩地電信收入減少,從而減少政府財政收入,等等。王則楚建議,兩地政府要有長遠的戰略目光,有敢於捨棄短期的利益和讓利於民的膽識和睿智,拋棄利益之爭,多做利民之事。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