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國產手機徵戰印度 一線廠商均已入場

2015-09-11 10:28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650萬部,較去年同期增長44%,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市場銷量表現疲軟,同比下滑10%。

  面對越發飽和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小米、華為、聯想、OPPO、魅族等國內廠商早已將目光投向潛力巨大的印度市場,但是在這片國內廠商廝殺的新戰場上有機遇更有挑戰。

  國內手機市場增速疲軟 印度成國內手機廠商“出海”首選

  國內手機市場增速放緩,銷量表現疲軟使得布局海外市場成為各大國內手機廠商的當務之急,而與中國臨近的印度手機市場潛力卻被各方看好,成為各廠商“出海”首選。據IDC預計,印度今年智能手機銷量將在1.11億部,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機市場,相較12億多的人口總數,普及率僅為10%,和多年前的中國一樣,印度出現了第一批從功能手機切換到智能手機的浪潮,中國公司進入印度正是看準了這波浪潮和商機。另據咨詢公司Zinnov數據表示,印度智能手機未來五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36%左右,市場的發展潛力不言而喻。

  實際上以華為、小米、聯想、金立、OPPO、vivo等為代表的國產手機早已開始了在印度的角逐且各有優勢,並紛紛在當地建廠生產手機。據悉,華為作為中國最早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之一,主要與當地運營商進行合作,其主打性價比的榮耀產品尤其受到印度消費者的歡迎。而小米從去年7月第一次在印度市場開賣以來銷量持續攀升,IDC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佔4%,並在上月宣布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在印度生產手機,工廠設在安得拉邦的Sri市。

  金立曾是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最大的代工廠商,結束合作後轉向主攻自有品牌,發力高端,並得益于多年與當地社會渠道的密切合作,目前已有大量渠道銷售人員及龐大的銷售網點,使其在同中國其他手機企業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聯想則得益于之前並購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使其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5.2%,此外其也于上月正式宣布將在印度金奈啟動智能手機的生產。而OPPO與vivo也一直致力于通過在本土建立工廠,設立分部等降低成本、拓寬渠道。

  8月底魅族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品牌發布會發布印度版MX5,並借勢宣布全面進軍印度市場,魅族副總裁李楠表示要在印度建立從銷售到售後一整套服務體係,並與印度當地相關企業產生深層次合作,在印度建廠也是未來可能的計劃之一。自此幾乎所有的中國一線手機廠商都已經進入印度。

  印度本土品牌實力不容小覷 競爭關鍵靠特色與高性價比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印度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相應的風險也依然存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國產手機“一路向西”並不簡單。

  由于印度人均收入較低,其手機購買力比較低,據IDC報告顯示,印度市場的智能手機平均價格僅為135美元,因此國內手機廠商目前在印度角逐的重點主要靠高性價比。此外印度是聯邦制的國家,語言、文化、法律區域性很強,國產手機廠商真正抓住印度用戶的需求並不簡單。

  今年第二季度三星以24.5%的市場份額榮登印度市場第一,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以16.7%的份額緊隨其後。據業內分析師表示,推動三星在印度市場銷量增長的是中低端手機galaxy J1、galaxy Core和Z1,其中售價只要568元人民幣的Z1在印度市場今年1月-6月的銷量達到100萬。雷軍也曾表示“考慮到印度市場高端機型市場佔比很低,小米在印度將繼續主推兩個係列的產品,一是面向中端市場的產品,採用國際化的工業鏈,總體設計相對均衡;一是面向低端市場的紅米係列產品,優先採用中國本土的工業鏈,帶動中國產業發展。”

  但是國產手機在印度市場開打性價比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印度手機市場中佔據龍頭的本土品牌是Micromax以及Intex、Lava等的實力不容小覷。據了解,Micromax推出的70美元低價手機正在席卷整個印度市場,比如它的暢銷機型A62智能手機正在風靡印度。與此同時,作為本土品牌Micromax比國產廠商更懂印度政策、市場與用戶的細微需求。

  因此業內分析師表示,國內手機廠商選擇在印度本土建廠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可以減少出口關稅,從而可以在性價比上更佔優勢,但市場若想獲勝緊靠便宜並不足夠,還需要入鄉隨俗,不僅要推出優質具有特色的產品,把握市場環境的走向,還要在徵戰之路上“做足功課交夠學費”克服渠道、專利以及民族情懷等棘手問題。(作者:李小娟 楊琳)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