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中國險企參與海外並購漸成趨勢

2015-09-07 09:06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專訪北美精算師協會候任會長克雷格·雷諾茲

  證券時報記者 顧哲瑞

  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預測,中國在2020年將躍升為全球第二大人壽保險市場。近日,將於10月正式履任北美精算師協會(SOA)新一屆會長的克雷格·雷諾茲(Craig W. Reynolds),在京訪問期間接受記者專訪,向記者講述未來中國保險業發展趨勢。

  他表示,最近幾年,有幾家中國保險公司已經開始參與收購海外保險機構,這個趨勢將會延續,並進一步強化中國的全球化定位。同時,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以投資類保險産品居多的中國保險市場將面臨一定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的部分壽險公司靠投資類壽險産品迅速壯大保險規模,而真正保障類的産品卻做得少,對此你怎麼看?

  克雷格·雷諾茲:在美國早期的保險市場上,許多保險公司主要開發和銷售終身壽險,投資型産品則比較少。這類産品具有很高的現金價值,可積累儲蓄,並且以投資收益為産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保險産品類型逐漸向撫恤型産品轉移。在其他主要市場,例如日本,情況也是如此。這樣的趨勢一方面是由於低利率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是由於財務評估,如市場一致性內含價值評估方法,對投資類保險産品比較不利。

  證券時報記者:很多國際上的大型保險公司,來到中國多年卻一直沒有發展壯大。你認為這裡面主要有哪些困難?

  克雷格·雷諾茲:一般來看,保險公司拓展海外市場,有挑戰性的因素包括不同的語言文化、不同的監管結構、不同的稅收政策、不同的産品流通方式、不同的産品類型、不同的投資選擇,以及合資公司內部的文化衝突等。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中國正式開始採用“償二代”,你怎樣看待它對行業的影響?

  克雷格·雷諾茲: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保險市場,中國新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制定不僅能夠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還能為其他新興市場和國際保險行業帶來務實、寶貴的經驗。

  任何國家公佈新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總會伴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但中國的壽險業似乎在新監管體系實施之後還保持著增長態勢,並有穩定的發展前景。對於保險公司來説,保持一個合適的資金水準非常重要。如果保險公司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將會增加償付風險,從而損害投保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保險公司儲備資金過多,反而會被不必要的資金儲備所束縛,可能還會被迫提高産品價格。

  就我看來,“償二代”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方式,通過風險管理工具來衡量與一個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資金水準。雖然可能不如歐盟償付能力二號(Solvency II)先進,但目前中國的“償二代”已經是一次重大跨越。

  證券時報記者:能否介紹一下國外成熟保險公司的營收策略?

  克雷格·雷諾茲: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一家成熟的保險企業會通過組合分散風險,這意味著它的利潤來自於費差和利差的組合。

  證券時報記者:在國外,保險公司的資金可以進入股市投資嗎?你認為怎樣的險資投資配置比例才是合理的?

  克雷格·雷諾茲:在美國,保險公司很少將一般賬戶的資産投資于股票市場。這一方面是因為資産負債的匹配問題,由股權投資導致非股權負債通常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基於風險管理的資本需求也增加了股權投資的難度。此外,美國保險公司會通過獨立賬戶投資組合投資股票市場,包括可變年金等産品。這些産品將絕大部分的股票風險轉移到投保人身上,同時保險公司會應用精細的金融對衝工具來管控其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公司幾乎佔中國壽險市場一半份額,對此你怎麼看?國外是這樣的嗎?

  克雷格·雷諾茲:這種由幾家企業形成的市場主導現象,相對全球保險市場來説是比較少見的。例如,美國有400家左右的保險集團,其中排在前十的企業大概持有壽險領域總資産的50%。不過其他國家的壽險市場也較少能做到如此多樣化。高度集中化的市場會帶來一些風險,這些大型的保險企業一旦出現危機,將會在市場上掀起巨波。另一方面,在保險公司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可能這些公司的員工會更加專業,同時公司也會有更完備的風險管理機制,監管部門也會給予足夠的關注。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