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股市護盤效應漸顯 三大特徵發出企穩信號

2015-07-08 09: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分析人士表示,市場將逐漸企穩,並進入分化期,基本面將成為行情分化的重要依據

  -主持人:張曉峰 吳 珊

  市場企穩信號強烈

  《證券日報》記者:昨日,滬深兩市股指大幅低開,隨後主機板股票與題材股之間再一次演繹著冰火兩重天。以中國石油、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異常堅挺,帶動指數在跌破3600點大關後瞬間收復;而以題材股為陣營的創業板個股幾乎全線跌停,創業板指再一次大跌超過5%,失守2400點整數關口。請問,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當前市場表現?

  天信投資:目前市場繼續下挫主要還是杠桿帶來的多米諾骨牌的平倉效應,導致一環扣一環的連續平倉盤涌出。目前來看,隨著連續平倉盤才出現,高杠桿的投機資金幾乎消耗殆盡,市場短期內有望企穩,而且從昨日市場的表現來看,市場的企穩信號十分強烈:

  首先,權重板塊的護盤力量非常堅決。昨日早盤雖然指數大幅低開,但是開盤後便有神秘資金進場護盤;早盤快速下挫並失守3600點大關的同時,神秘資金再次出現,資金相繼拉升銀行、石油、基建等板塊積極護盤,帶動指數震蕩上行,順利收復3700點大關。

  其次,創業板指似乎跌不動。昨日雖然創業板指繼續下跌,但是跌至2350點附近後,指數曲線橫盤運作,似乎已經出現止跌的趨勢。

  最後,從技術面來看,大盤週一高開低走,收光頭大陰線,顯示市場仍處於弱勢之中;不過昨日大盤低開高走,市場人氣有所回升;MACD指標有反轉跡象,後市或將企穩。

  廣州萬隆:從昨日盤面看,4隻銀行股漲停,2隻保險股漲停,“兩桶油”也保持強勢,“中字頭”股護盤跡象明顯,指數得以暫時穩住。但是,光有指數的穩定明顯不夠。在此情況下,中金所出手,中證500期貨單向開倉設限;另外“國家隊”掃貨也包括了部分中證500標的股,表明護盤資金有適當向中小盤股傾斜的趨向。這或暗示著,在穩定大盤的第一波動作之後,“國家隊”第二步將維穩中小板、創業板,重新點燃賺錢效應,將宣告多頭戰略反攻正式開啟。

  後市將逐步分化

  《證券日報》記者:昨日早盤,滬深兩市股指雙雙低開,其中,滬指持續震蕩下跌,盤中一度跌破3700點、3600點兩道關口,再創本輪調整新低3585.40點,臨近盤尾,在權重股帶動下,滬指重回3700點。從技術面來看,股指將如何演繹?

  寧波海順:在經過前期大幅回調後,部分個股估值已經回歸理性,即使後市還可能下跌,但空間已較為有限,政策底已經明確,大盤最黑暗的時刻即將遠去,後期市場將逐步企穩。

  華訊投資:從技術面上看,滬指創3585.40點調整新低,3629.56點是政策護盤前最低點,預計會有爭奪,創業板指繼續下行,短線支撐在2300點。預計市場在維穩政策頻出後將逐漸企穩,並進入分化期,基本面將成為行情分化的重要依據。

  關注績優藍籌股

  《證券日報》記者:昨日,從板塊方面看,銀行、保險、煤炭石油等板塊漲幅靠前,但題材股哀鴻遍野,那麼,投資者該如何把握後市投資機會?有哪些熱點值得關注?

  中信證券:短期應該堅決跟著資金走,買入低估值大盤藍籌權重股(主要是金融行業),避免週期性的石化行業。中期隨著市場信心的恢復,在自我修復過程中,存量資金會關注在這輪調整中相比銀行業跌幅更大的低估值白馬行業(食品飲料、汽車、家電、醫藥、電力)。

  華訊投資:從操作策略看,短期藍籌股肯定會更加受到資金追捧,投資者在操作中可給予更多關注。此外,隨著中報披露的進一步展開,中報高送轉概念股也會得到部分活躍資金的關注,當然,無論是選擇藍籌股還是高送轉概念股,在目前市場尚未完全企穩條件下還是要控制好倉位,有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適當高拋低吸,在震蕩行情中增加盈利空間。

  巨豐投顧:具體操作上,目前可繼續持有金融股、石油股以及上證50、滬深300等標的股,但總體以保持倉位為主,不盲目加倉建新倉。

  大摩投資:看好短期市場逐步止跌企穩,在消化完恐慌情緒之後,市場有望重回升勢,短期操作上建議投資者可以趁反彈機會調倉換股,繼續規避純粹概念炒作,沒有業績支撐的個股,重點關注績優藍籌股。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