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對外公佈了《關於加強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並就加強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公開徵求意見。為了推動我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標落實,工信部明確了一系列懲處措施。
按規定,到2015年我國生産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6.9升/百公里。如果按此次通知,屆時達不到要求的車企,將面臨包括被公開通報、暫停新車申報和停止新上産能審批等,可謂異常嚴厲。時間可謂不等人,按照公示,進口和國産加起來一共還有34家車企沒有達標,怎麼辦?具體來看,進口車不達標,很明顯是因為排量大,畢竟排量小的車型很多基本都國産了,也沒有必要進口。但解決起來也許也不難,如進口渠道和合資企業合併起來。而國內車企,就面臨著很大的降低油耗壓力,而且已經迫在眉睫,怎麼辦?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除了迫使車企主動研發節能發動機技術之外,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該系列辦法和通知的主要目的之一。不過,新能源汽車的推進必須是政府和車企一起合力。要知道,現在哪個車企沒有一兩款新能源車在手?降低企業平均油耗,其實並不是太大的難事。只是,新能源車逼出來了,難以上路卻是另一種尷尬。由於充電設施等社會配套不完善,市民早就用行動投了票,看看廣州的新能源指標,每個月有多少個市民申請?
所以説,光有政策不行,政府必須有行動,近期國家電網計劃在京港澳高速、京滬高速和青銀高速沿線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就是一大利好。説起來,國家層面都推進了,市級政府部門必須加快。而另一方面,其實打擊油耗造假,跟推進新能源汽車一樣重要。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出來的油耗,即便是降下來了又有何用?今年央視“3·15”不就爆出猛料,某自主品牌汽車被點名與第三方檢測機構串通勾結,炮製虛假油耗數據嗎?可以説,油耗數據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了。
其實,打擊油耗造假早就有先例,現代起亞兩年前在美國遭遇“油耗門”事件,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我國卻似乎還沒有這樣的大動作。顯然易見,要推進油耗平均值的降低,難道不應該先把油耗數據的公信力建立起來?無論是打擊油耗造假還是推進新能源車的發展,兩者皆有同等的重要性。(郭堯)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