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中移動變相破流量清零制 三大運營商陷資費價格戰

2014-05-19 16:32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促銷力度最大,這與中國移動在4G上的領跑以及所受到的壓力不無關係

  編者按:自從4G初露端倪以來,每年5月17日電信日就成為業界期盼電信新政的關鍵時點。不過,4G牌照于去年年底發放之後的首個電信日,舞臺的主角卻不再是三大運營商,而是變成了京東、阿裏等電商。網際網路企業在衝擊著傳統銀行業的同時,又開始了對電信運營商的衝擊。

  今年的5月17日電信日與往年有兩大不同:一是TD-TLE牌照已經發放,中國移動率先挺進4G戰場;二是京東、阿裏等虛擬運營商全面發力。

  對於三大運營商而言,這兩大不同都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而對缺乏創新基因的運營商而言,應對競爭的最大法寶就是降價。

  中國移動率先大幅降價

  5月14日,中國移動發佈新的4G資費調整方案,包括降低4G門檻、簡化套餐設計、增加套餐流量等,資費最高降幅達50%。4G流量套餐門檻由原來的最低40元降至30元,4G飛享套餐最低門檻也由原來的88元降至58元。原全球通商旅套餐、上網套餐客戶升級為新的4G套餐後,在套餐費用不變、語音分鐘數不變的基礎上,流量為原套餐的流量2-6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用戶最關心的剩餘流量清零問題,中國移動推出了全新的共用方案,一人套餐可以與5人共用使用,以避免流量浪費。同時,流量包也針對不同人群分為月包、季包、半年包三種週期類型。“流量共用以及推出長週期套餐,一定程度上相當於打破了備受詬病的流量月底清零制度,但是,這種打破還不夠徹底”,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對《證券日報》表示。

  中國聯通方面,則推出網上專售的自由組合套餐,每月最低資費僅8元,堪稱目前國內門檻最低的套餐。此外,用戶在手機營業廳下單可享受半年流量包1折優惠,如原價100元的1GB流量半年包,活動期間僅需10元。

  中國電信方面,針對樂享3G新老用戶開啟“套餐加1元,流量翻1倍”促銷,用戶只要在原有套餐基礎上加1元錢,即可享受流量翻1倍的實惠。此外,大批知名手機買一贈一,智慧手機最低價僅售169元,還有充值贈話費、辦業務贈話費等系列優惠。

  “總體而言,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促銷力度最大。這與中國移動在4G上的領跑地位不無關係。中國移動是最早推出4G業務的運營商,但資費和流量問題一直備受詬病,此次全面下調4G資費和變相打破流量清零,透露出中國移動希望能在FDD牌照空窗期多搶一些聯通、電信用戶的意圖。同時,京東、阿裏等虛擬運營商的快速崛起,也讓運營商倍感壓力。在缺乏業務創新的情況下,只有靠價格戰來抵禦網際網路企業的衝擊”,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中移動拋1億部4G終端大單

  對中國移動而言,要想快速將現有的2G、3G用戶轉移到4G上來,終端市場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有超過30款TD-LTE産品亮相,三星、中興、華為、酷派等知名品牌的4G終端令人目不暇給。

  按照中國移動的計劃,在今年2億部左右的智慧手機出貨量中,TD-LTE手機要達到1億部,實現這個目標則主要依靠千元4G手機。去年12月份,中國移動率先與酷派聯手,推出兩款千元4G手機,酷派8720L和酷派8730L,並於今年1月份搶先上市。截至4月底,酷派87系列的訂貨量已經超過1000萬台。酷派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透露,酷派2014年的目標出貨量6000萬部,其中LTE産品要達到4000萬部,佔比超過60%。

  進入2014年,華為、中興等也紛紛跟進,發佈4G手機戰略。中興計劃2014年在國內推出12-16款4G手機,包括千元機和旗艦機型,佔全年手機銷量的40%;華為方面則表示,初期主要佈局在中高端市場,今年下半年將推出千元左右的4G手機。

  賽諾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在國內4G市場,蘋果以40 .7%的份額列居首位,酷派份額由17.2%上升至26.6%,超過三星躍升至第二位,三星以22.6%份額位居第三位。三家廠商總計佔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留給二線梯隊的空間並不多。

  目前,運營商的成本壓力已不可避免的傳導到手機廠商。據悉,從今年6月份開始,三大運營商將調整年初計劃,將減少百億元手機終端補貼,其中,中國移動將減少50億元補貼,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各減少近25億元。  ■本報記者 賀 駿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