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一線城市整體趨穩 房價分化加劇不會整體跳水

2014-05-11 13: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各地不時傳出樓市降價傳聞。伴隨經濟下行、人民幣貶值和國際資本出逃的負面消息,許多人擔心房地産泡沫快速破裂,樓市大崩盤。對此,專家指出,形勢沒那麼嚴峻。全國房價經過集體高漲後,如今正呈現出地區差異和分化的格局。在城鎮化發展需求推動下,房地産價格既不會整體跳水,也不會全面大漲,未來將呈現有漲有跌的分化趨勢。

   市場走勢呈現地區差異

   近階段,房地産市場似乎有點冷。5月份,北京、廣州、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樓市成交情況都不太樂觀。據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發佈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截至4月30日,21個城市中,杭州、常州、成都、瀋陽、寧波及惠州等6個城市的樓盤採取了直接降價的方式促銷,降價項目以高端樓盤為主,降價幅度在5%到25%。

   但降價是個案,總體看,全國房價仍在上漲,只是漲幅下降。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100個城市住宅(新建)平均價格為每平方米11013元,環比上漲0.10%。

   曾經全國房價飄紅的形勢正在發生轉變,地區分化趨勢明顯。統計顯示,在100個城市中,55個城市環比上漲,較上月減少8個;另有45個城市4月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下跌,較上月增加8個。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最近主要城市房價遇冷,但一線城市和大部分二線城市仍供需兩旺,價格處於上升通道。二、三線城市趨於平穩,一些三、四線城市開始降價。

   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自去年11月開始,一、二線城市樓市調控拉開階段性“收緊”序幕;銀行信貸緊縮,市場短期表現“馬力不足”;多數房企採取了觀望與博弈策略,市場表現相對保守。

   局部鬆綁限購保護剛需

   房價分化出現後,部分價格下跌的地方政府希望鬆動調控,鬆綁限購政策。據報道,有些城市已開始通過鬆綁限購、下調購房入戶標準等方式救市,而另有些地區也放出調整購房政策的資訊。

   過去樓市調控政策基本是“一刀切”,如今,高層提出分類調控思路。專家認為,這一政策更符合當前實際情況,防止誤傷剛需。“提出分類調控,實際上就是不能開一個藥方大家都治病,必須分類。”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多層次的住房供應將成為主流解決辦法,限價、限購的單一思路將有所轉變。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2013年樓市最大的亮點在於調控的決策權已經下放到地方,調控手段擺脫全國一刀切,根據城市特性産生了分化。正是因為全國的樓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趨勢,所以再搞全國一盤棋式的行政調控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對比去年各城市的調控細則,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調控自主權在增強,房價快速上漲的城市進行了調控升級,而供應充足、成交低迷的城市則採取適度的放鬆微調。

   “分化時代”不等於“市場崩盤”

   未來房價走勢如何?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發佈的2014年《投資藍皮書》展望,今年不同城市的房價走勢分化可能加劇,預計一線城市仍將溫和增長,但漲幅下降,而部分二、三線城市由於庫存較多,房價增長乏力,在住房供給量充足的部分小城市可能出現下跌。

   有人擔心受國內國際各種因素影響,中國房地産泡沫有可能破裂,房價崩盤。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情況不會發生。未來樓市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只漲不跌,但也不會崩潰。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當前房地産市場呈現出分化加劇態勢,但樓市分化絕不能與樓市崩盤畫上等號。香港樓市曾在1997年到2003年的6年下跌週期內,房價累計跌幅高達約70%,租價下跌了近50%;負資産人數急速增加,但並未見所謂的“崩盤”;市場低迷過後至今仍在正常運作。毫無疑問,我國樓市的“分化時代”離“市場崩盤”相去甚遠,未來的需求釋放與政策調整將為樓市托底。

   “在城鎮化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的大背景下,我國房地産市場仍將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調控政策則具備較大的調整空間。短期內房價將在供求關係的轉變下漲勢明顯趨緩,中長期來看,市場總體將由過去的非理性發展進入相對理性的發展階段。”連平説。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