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朋友圈”代購現騙局 消費者維權遇難題

2014-04-23 15: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生就像微信‘朋友圈’,你永遠不會知道身邊的哪一個好友,會成為下一個代購。”這個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段子,調侃的正是時下流行的“朋友圈”代購現象。

  日前,有媒體報道,成都一名女子經微信“朋友圈”代購,購買了一款脫毛膏産品,但不幸的是,使用後慘遭毀容。而當該女子向代購者討要説法時,自己竟被其從好友名單中刪除。既不知道代購者的真實姓名,代購店舖又沒有正規註冊,讓該女子維權無門。

  新興的微信“朋友圈”商業,給消費者帶來新的維權難題。

  微信代購遭遇“殺熟”

  和淘寶、易迅、京東等電子商務網站不同,微信“朋友圈”是一個較為私密的平臺。雙方只有在添加彼此為好友後,才可以看到對方在“朋友圈”上發佈的內容。所以,很多“朋友圈”代購往往是從“殺熟”開始的。

  王丹(化名)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

  一次刷“朋友圈”,碰上有同學推薦一款韓國的睡眠面膜,説賣家是自己的朋友,還附上了賣家的賬號。王丹一看,這不正好是自己快用完的那款麼?剛好打算要再買。

  “同學的朋友在賣,應該不會有問題吧!”於是,王丹便添加了賣家的賬號。

  有多年網購經驗的王丹還是比較謹慎的。加為好友後,她便開始翻看這個代購賬號以前發過的“朋友圈”資訊。商品的代購小票、韓國發貨的EMS資訊、店主在韓國拍的照片……種種資訊讓王丹覺得,這個代購比較靠譜。

  “關鍵價格還比市場價低了近一半。”王丹動心了,便主動聯繫賣家買了2盒,錢通過銀行卡打了過去。

  幾天后,面膜送到了。但王丹發現,盒子的顏色與自己先前用過的相比,明顯偏暗。“當時心裏就有一種上當了的感覺。”王丹立即打開其中一瓶,傳出的是一股十分刺鼻的香味。

  “和先前用過的一點都不一樣,差點把我熏暈過去。”王丹説,自己很喜歡用這款面膜,已經連續用過很多盒,以前都是在國內專櫃買的,味道都很清淡。而代購來的這款面膜,質地看起來倒還好,但味道卻很大,根本不敢往臉上涂。

  “我覺得這個就是假貨,可是沒有證據。”王丹著急了,在網上也看了很多辨別這款面膜真假的帖子,但大家七嘴八舌,説真説假的都有。

  王丹想退貨,但又不敢説懷疑是假貨才要退。“錢都給人家打過去了,她直接把我的賬號刪了怎麼辦?”於是,王丹只好説另一盒是幫朋友帶的,現在朋友又不要了。編了一堆藉口後,賣家才勉強鬆口,給王丹退了些錢。

  “我和賣家也不認識,但畢竟是同學的朋友,實在不好意思鬧得太難看,只能當做花錢買教訓了。”王丹很委屈,隨後就把對方的賬號刪了。

  消費者面臨維權難題

  王丹的遭遇並非個案。時下,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裏都有一些做代購的朋友。“原廠尾單”、“海外代購”、“正品專賣”,五花八門的商品資訊,讓人眼花繚亂。

  因為“朋友圈”上的賣家多是身邊的朋友,不少消費者幾乎不太仔細辨別商品的品質就直接選擇購買。隨後即使發現是劣質産品,礙于朋友面子,也不好意思提出退換。

  此外,也有一些消費者則是看中了微信代購的優惠價格。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正品的代購,一般都是從機場免稅店或商場內部渠道拿貨,拿貨的價格最多只能是批發價,售價則往往是市場價的7到8折,不可能優惠太多。所以,如果售價低於市場價的一半,就不太可能是正品了。

  但無論是私人賬號還是公共賬號,基於微信平臺的電子商務,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記者在微信中檢索發現,以“代購”為關鍵詞,能搜出大量專門從事代購的賬號。

  記者與其中一家代購化粧品的賣家取得了聯繫。該店舖售賣的商品,以國際高端品牌為主,價格大多都在市場價的7折以下。少則幾十元,多則上千元不等。溝通過程中,賣家反覆向記者承諾商品的品質,但卻堅決不同意驗貨和退換貨,並表示一定要先收到付款,才會發貨。這種情況下,消費必然面臨巨大的風險。

  那麼,如果微信購物出現問題,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法律顧問邱寶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

  邱寶昌解釋説,這就意味著,如果消費者在微信平臺上購買了虛假産品,銷售者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微信平臺不能提供銷售者的真實名稱和有效聯繫方式的,或者明知銷售者利用微信對消費者進行侵權不採取措施,微信平臺應對消費者的權益受損負責。

  “如果是通過微信認證的公眾賬號購買的商品,微信平臺是應當保障消費者權益的,但如果是通過私人微信賬號進行的交易,消費者權益可能很難得到保障。”邱寶昌説。

  監管尚待完善

  在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會理事蘆雲看來,微信購物作為網購的新形式,目前的監管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些賬戶沒有真實的註冊資訊、沒有用戶的評價機制、沒有商鋪的信用擔保,也沒有第三方交易平臺,增加了消費者購物的風險。

  “從最初的註冊環節,就存在一些問題。任何人都能以任何名義註冊一個賬號。”蘆雲説,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消費者從技術和能力上,很難辨別商家在微信平臺上的註冊資訊是否真實,造成消費者容易被誤導和欺騙。

  蘆雲認為,要維護微信平臺的健康環境,從源頭上就應當把好關。交易後的環節,則需要工商、質監等部門的協同監督和規制。

  中國青年報記者從騰訊方面了解到,針對微信代購頻發的交易糾紛,騰訊公司曾于去年12月19日發佈過一個公告。

  這份名為《微信公眾平臺關於假冒偽劣産品銷售推廣行為的公告》稱:“如果用戶發現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存在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歡迎通過微信的舉報功能進行檢舉,核實後,我們將根據違規程度進行處理。”

  騰訊方面表示,微信在打擊此類不法行為上已有了嚴格的舉報機制,一旦舉報通過微信官方核實,將對此類賬號進行處理,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被永久封號。

  同時,對微信公眾平臺的註冊,也已經制定了嚴格的審核機制。無論是企業、政府機關或是個人,要註冊微信公眾賬號,必須提供註冊人的身份證、手機、固話和手持證件的照片。

  但對私人代購賬號的監管,難度則要大得多。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類賬號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借微信平臺進行商品或店舖的推廣,但最終的交易行為,還是發生在淘寶等傳統網路購物平臺上。一旦購物不滿意,按照《網路交易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同樣享受“7日內無理由退貨”的“後悔權”。同時,還能通過新《消法》、相關部門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另一種情況則超出了工商部門的監管範圍。

  工作人員介紹説,如果僅是通過私下裏微信聊天完成的交易,對方又沒有實體的店舖,就只能被看做是雙方個人達成的交易,無法通過新《消法》維權。“這就成了民事糾紛,消費者如果要維權,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辦法來解決。”

  該工作人員説,民事訴訟中,消費者要提供充分的證據。但現實的情況是,有些消費者甚至連對方叫什麼,在哪個城市都不知道,能提供的資訊非常有限,維權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目前的情況下,消費者在微信上購物,只能是自己認真辨別,多加小心。” 該工作人員説。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