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周小川:對“影子銀行”實行有效監管 謹慎應對

2014-02-24 08: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2月23日電 據中國人民銀行消息,2月22日至23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雪梨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長期投資、全面增長戰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金融部門改革以及國際稅收合作等問題,併發表了聯合公報。G20輪值主席國澳大利亞財政部部長霍基主持會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出席了會議。

  周小川行長在發言中簡要介紹了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形勢,指出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GDP實現同比7.7%的增幅,略低於近十年以來平均水準;CPI增長為2.7%,低於此前預期,特別是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情況較好;新增就業人口為1300萬;隨著結構改革的推進,服務業在GDP中權重超過了製造業。周小川指出,雖然製造業增速放緩對全球經濟可能有一定影響,但總體影響有限。經濟放緩有如下原因:一是許多新的投資涌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産能下降;二是政府更多鼓勵兼顧環境保護,導致生産成本增加,但這也是政府鼓勵綠色發展的好跡象;三是一些結構調整和改革有利於增強經濟長期基本面,但短期內可能會有負面影響。中國政府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承諾繼續推進結構改革,創造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周小川行長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運作中存在的風險,參照和學習國際經驗教訓,對“影子銀行”實行有效監管。中國“影子銀行”總體規模不大,但近期增長較快,我們正謹慎應對。當前債務佔GDP比例上升,已經引起政府重視。家庭負債不高,公司債務偏高,高儲蓄可能通過商業銀行渠道拉動信貸增長和債務上升。中國政府將大力推動資本市場建設和完善,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但這將是長期工作。周小川行長指出,中國政府繼續採取政策調整措施降低對外失衡。2013年經常賬戶佔GDP比例下降至2.1%,表明再平衡調整繼續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將與其他G20國家一道提升生産力,推動結構改革,促進GDP增長。中國將致力於平衡GDP增長、結構改革和穩定之間的關係。7%-8%的增長速度不僅適合於中國,也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使全球環境更可持續。

  樓繼偉部長在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在老齡化、資源約束、勞動力成本等面臨挑戰。中國政府將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創造充分就業、維持通脹水準的穩定,同時確保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為此,中國政府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在預算改革方面,將按照三中全會關於制定跨年預算平衡機制的要求,編制中期預算規劃,用於指導年度預算。重點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推進社保體系改革,確保中長期可持續性,並使其符合動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要求。二是改革投資模式,鼓勵私人部門進入過去主要由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三是加強和改進財政對教育和科技的支援力度和方式,提高績效,增強經濟長期發展的驅動力量。同時,在繼續推進增值稅改革的基礎上,還將重點推動兩項稅收改革:一是房地産稅改革。加快房地産稅改革立法進程。二是個人所得稅改革,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為實現這兩項改革目標,還需要改善資訊技術平臺建設。

  針對部分國家代表提及中國製造業指數下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問題,樓繼偉部長表示,中國製造業佔GDP比重最高曾達到將近6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這是不可持續的,帶來了環境污染、産能過剩的問題。2013年這個比例降下來,服務業比重達到46%,超過製造業,這是合理回歸,與此同時,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將近30%,大大高於中國佔全球經濟規模的比重,發揮了超過中國經濟規模的帶動力。希望各國都更加注意推動經濟增長。今後,中國還將大力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製造業的比重還會有所下降。下一步,中國將通過改革特別是城鎮化改革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此外,周小川行長還呼籲各方儘快採取切實行動,落實G20各國在歷次峰會上對IMF改革的承諾,確保2010年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儘快生效,並啟動下一輪份額總檢查。這對維護國際社會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信心和G20的信譽、保證IMF的合法性與可信度至關重要。

  會議期間,樓繼偉部長和周小川行長還分別參加了其他多邊與雙邊會議,就全球和地區經濟形勢及雙邊合作等與有關國家代表交換意見。(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