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達沃斯論壇涌動“中國熱”

2014-01-25 09:1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如果説達沃斯論壇是“思想的集市”,那麼位於高山之上的瑞士風格木屋就是集市的所在地。這裡海拔約為1560米,是阿爾卑斯山區海拔最高的國際會議場所。

  1月24日,冬季達沃斯論壇2014年年會正在這裡舉行。一場場討論會、分論壇,直接以中國為主題的有近10個。“中國”這個詞隨時都會聽到;新聞中心電視直播屏上,“中國”是“出鏡率”最多的詞之一。對與會者來説,“中國語境”的吸引力,已超過千米海拔之上的雪景仙境。

  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

  奧美公共關係環球行政總裁柯銳思對本報記者説,他直接管轄的奧美員工有5000多人,他們分佈在世界各地,他一直對員工強調,在為客戶特別是對亞太的客戶提供投資意見時,一定不要錯過中國人口紅利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

  奧美公司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口紅利優勢將持續到2025年,中國的“70後”“80後”是人口紅利的主力軍。世界500強企業、各行業頂尖的跨國企業幾乎都在中國有業務,有的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超過其全球市場的50%。在2025年到來之前的10年裏,中國的人口紅利關乎世界。

  對於中國人口紅利優勢在2025年後將逐步喪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中國正在從人口紅利走向改革紅利,中長期處於人口低生育率造成了中國潛在的增長率減速,人口紅利的喪失是發展階段決定的。他同時指出,中國在制度方面還有很多可為的地方。比如戶籍制度的改革會使勞動力的供給更加充足。其次,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現在在資源配置上仍有差異,如果這些制度能突破,也會有很大的潛力。另外,如果現在繼續調整生育政策,那麼在未來20到30年,人口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能夠掃清制度障礙,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還可以上升。

  來自瑞士太陽能組裝企業的埃瑞克對記者説,2000年時,雇傭一位德國技工的工資在中國可以雇傭兩個同等水準的中國技工,但近年來中國的人力成本明顯上升。

  蔡昉説,中國人口多,如何讓人口數量真正轉為人口資源,主要還是靠教育和培訓。中國的平均教育支出已經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4%,但是這個比重並不高,資源配置也不均等,現代的人力資源要做到終身教育。此外,人力資源更好地流動也是保證做好資源配置的前提條件。

  看好中國改革前景

  本次年會主題為“重塑世界格局對政治、商業和社會的影響”。埃森哲可持續性服務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彭萊説,當今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重塑”的浪潮中,我對中國的改革尤其抱有信心。中國新一輪的改革將進一步推進市場開放,讓市場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會為中國帶來更多外來直接投資,刺激中國經濟迸發更多創造力,同時也會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能夠“減速換擋”,並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未來發展築基,體現出中國領導層對於經濟發展轉型的清晰認識和堅定決心。

  蔡昉對本報記者説,論壇討論時有人提出,中國改革與經濟增長具有互為消長關係,即推進改革必然犧牲增長速度。其實不然,改革就是要在人口紅利消失前,創造新增長源泉,以保持可持續增長,這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其他國家的增長,要麼有賴於中國人民生活改善帶動進口增加,要麼以中國的資源需求為動力,中國還對綠色技術産生巨大需求。所以,中國實現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的轉變,必然有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這兩天討論中,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在內的學者,對中國改革創造新紅利表示贊同,並共同討論了推進改革的問題。

  達沃斯過“中國小年”

  23日晚,狗不理的包子、百餃園的餃子、熱氣騰騰的五鹵面等美食現身達沃斯論壇會場主大廳,引來一陣驚喜,與會者們不禁發出嘖嘖聲。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朱軍對本報記者説,正月初一吃餃子,初二吃麵,初三吃合子,合子是一種小圓有餡的餅,意思是錢合子,圖吉利,來年多多掙錢的意思。23日是中國農曆小年,正巧是論壇會期,歡迎達沃斯論壇與會者與我們一起過中國小年。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一邊招呼大家品嘗地道的天津小吃,一邊對記者説,中國給達沃斯論壇帶來很多驚喜,今年是中國代表出席達沃斯論壇年會以來第三十五個年頭,再過幾個月天津將主辦今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

  一位日本與會者説,“天津之夜”的熱鬧,讓他感到達沃斯論壇上的“中國熱”。(赴瑞士特派記者 劉 歌)

[責任編輯: 段雯婷]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