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人民幣匯率四創新高 專家稱若"破6"不利中國經濟

2013-12-12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民幣匯率四創新高專家稱若“破6”不利中國經濟 

  中新網12月12日電(財經頻道 汪潔) 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繼續上漲,連續四日創下匯改以來高點。專家分析這與美元貶值、我國上月貿易順差以及近期市場投資形勢有關,預計年內升值空間較小,從歷史數據看,破6對我國的經濟穩定非常不利。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升破6.11 連續四日創新高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1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11元,在連續上漲的情況下較前一交易日繼續上漲14個基點,連續四天刷新了匯改以來高點。

  進入12月,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呈現震蕩上行態勢。12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130,較前一交易日再次大幅上漲102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更是創下6.0715的新高。,最近兩個交易日人民幣中間價連破6.13和6.12關口。11日更是升破6.11,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一路高歌猛進。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動力逐漸轉向國內外利差高企導致的國際資本流入,在海外低利率狀況短期難改、國內利率中樞繼續上移的背景下,人民幣中短期內仍將存在較大的升值壓力,年內人民幣即期匯率有挑戰6.05的潛力。

  出口增速超預期 複合因素促匯率陡升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專員譚雅玲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採訪時表示,此番匯率上升,由綜合性因素促成,其中近期貿易順差創新高和近期市場投資形勢是重要原因。

  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706.1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9.3%。其中出口增速大幅回升,月度出口值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022.1億美元,增長12.7%,再創歷史新高;進口1684億美元,增長5.3%。11月當月貿易順差為338.1億美元,擴大73.4%。

  譚雅玲認為,我國11月份出口增速大大高於市場預期,達到12.7%,與此同時進口增速出現放緩,導致當月貿易順差達到驚人的338億美元,全年來看,我國的貿易順差或將創下2008年以來的峰值,貿易順差創新高對人民幣造成了很大的升值壓力。

  另外,她認為匯率持續上升也與美元貶值有關,近日美元從80降到79,影響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第三,與市場預期有關係,預期升值和升值的可能性目前還沒有消失,中期和長期預計會貶值,短期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第四,由市場投資形勢和投資選擇促成,匯率是市場的投資選擇,“人民幣是無風險的交易品種,利率可以套差,匯率也可以套差,近期市場的投資形勢造就了匯率形勢的波動”。

  另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判斷,“很可能有熱錢披著貿易的外衣,導致外匯佔款激增,推動人民幣升值。”

  招商銀行資深外匯分析師劉東亮也觀察到,近期企業套利融資的行為在市場有再度活躍跡象。銀行和企業通過遠期貿易融資可以延期購買和支付外匯,放大了外匯佔款的增量和結售匯順差的規模,達到保持人民幣頭寸,套取境內外利差和匯差。

  匯率年底升值空間有限 若“破6”不利中國經濟穩定

  今年以來有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內或破6的説法甚囂塵上。對此譚雅玲認為,此説法完全是盲目樂觀,“從歷史數據看,破6對我國的經濟穩定非常不利”。譚雅玲表示,現在的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盲目樂觀,“雖然11月外貿的順差創新高,但不代表著外貿的利潤都掌握在國人手中,這個順差中有多少利潤為國內市場所有是重要的。”

  對於匯率年底走勢,譚雅玲認為,升值有限,“再升值的話中國經濟恐難承受”。

  據《中國證券報》10日報道,分析人士指出,從我國經濟增長中樞下移、對外貿易佔比下降、美元中期不確定性猶存以及我國央行調控的角度考慮,未來人民幣不會再出現單邊大幅升值走勢,而將更多呈現“升升停停、雙向波動”格局。

  另據《揚子晚報》11日報道,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表示,明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仍需要依據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再做判定。如果出口比較穩定,那麼人民幣仍會小幅升值,來幫助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和消除産能過剩。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人民幣頻創新高並非意味著就此啟動新一輪升值行情。劉東亮表示,之前也出現過人民幣中間價跳升幾百個基點,隨後小幅貶值的情況。(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