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報告預計今年CPI漲幅2.6% 明年通脹壓力有所上升

2013-12-10 08: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9日發佈的《中國宏觀經濟運作報告(2013-2014)》預計,今年我國GDP增速或為7.7%,CPI或為2.6%。2014年我國GDP增速或為7.8%,CPI或為2.8%。此外,報告認為,明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將呈穩中略降趨勢。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在發佈會上表示,明年形勢更加複雜,要爭取實現經濟增長7.5%、物價控制在3.5%之內的壓力會比今年更大。

  穩增長邊際效應趨弱

  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GDP分別同比增長7.7%、7.5%和7.8%。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經濟經歷了再次探底過程,直到今年第三季度才有所好轉。

  “預計第四季度GDP會有所回調,大約為7.6%。”談及今年全年經濟走勢,中國社科院學位委員會秘書長劉迎秋表示,估計全年經濟增速在7.6%到7.8%之間。

  報告認為,今年以來CPI與PPI的走勢有所背離,均源於結構性因素和週期性因素。産能過剩、居民消費需求較弱是PPI走低、CPI漲幅溫和的週期性因素,但對物價具有主導性影響的因素卻是結構性的。

  報告稱,CPI上漲主要是由於食品類、勞務類和房租類項目價格上漲帶來的。相反,PPI的持續下滑,卻與PPI前些年漲幅過於巨大,現在需要予以修正的內在要求有關。

  事實上,2000年至2012年,CPI累計上升了33.5%,PPI累計上升了29.8%,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升了63.1%,不僅CPI漲幅沒有明顯高於PPI,甚至遠遠落後於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指數。因此,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食品類和勞務類項目價格相對於工業品類項目價格,長期具有更快上升的趨勢,但2000年以來,這一現象總體表現得還不甚明顯。

  報告認為,2013年以來我國繼續實施穩增長政策,並及時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進行適度預調微調,從而使得三季度經濟出現企穩回升態勢,確保了年度7.5%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不過,儘管穩增長政策對經濟增速企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企穩態勢仍不鞏固,且通貨膨脹率仍然明顯在調控目標之下。穩增長作為一種政策目標也將基本保持不變,只是穩增長的政策邊際效應會呈現逐漸遞減之勢。

  根據報告預測,2013年我國GDP增速或為7.7%,CPI或為2.6%,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率或為2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或為13.0%,貿易順差或為2250億美元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或為7.6%。

  明年投資穩中略降

  報告對明年宏觀經濟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GDP增速或為7.8%,CPI或為2.8%,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率或為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或為13.3%,貿易順差或為2400億美元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或為7.0%。

  “明年經濟要爭取7.5%的增長、物價爭取控制在3.5%之內的壓力會比今年更大。”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看來,今年形勢異常複雜,明年形勢更加複雜。

  范劍平稱,最近一段時間改革的陣痛已經在利率上開始反映出來。“如果利率繼續走高,表現在經濟方面就是投資減速。利率市場化短期來看可能是利率先走高,然後引入充分競爭者,最後利率再慢慢降下來。所以對明年經濟形勢,不妨把困難看得更多。”

  對於明年投資情況,製造業投資由於2013年前三季度已經向下調整得比較充分,未來有望能夠保持平穩,但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反彈;房地産投資2013年經歷了較高速增長,加之住房需求釋放力度較大,儘管土地購置面積降幅較上年明顯減小,但未來投資增速將會有所放緩;政府主導的投資仍然在穩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政府不太可能採取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因此政府投資的效果將有所減弱。綜合這些因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2014年將呈穩中略降的趨勢。

  范劍平表示,對改革陣痛要有所準備。價格改革要考慮老百姓承受能力,儘量讓改革措施一件一件慢慢落實,把潛在增長力發揮出來。

  明年經濟形勢可能更加複雜,但對中國經濟前景范劍平依然表示樂觀。“如果改革順利,兩三年以後,經濟新增長點培育起來,民間投資積極性提上來,中國經濟靠內生動力增長,未來增長率達到8%沒有問題。”  (□本報記者 倪銘婭)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