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圈終於要在千呼萬喚下“登場”了嗎?
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圈正發展得如火如荼時,“首都經濟圈”的打造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説起“首都經濟圈”,給人的感覺是似乎説了很久,就像已經形成了一樣,但事實上它的“編制工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至今還未成形。
而近日,被稱為“最難編制的區域規劃”《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似乎有了加速的信號。據有媒體報道稱,《規劃》編制進入收尾階段,目前還在不斷地徵求意見,有望在2013年年底正式出臺。
雖然“首都經濟圈”突然被炒得火熱,但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博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卻表示,“首都經濟圈”可能將繼續“難産”,年底出臺的可能性並不太大。而各地利益博弈,行政區劃困難是一大問題。
博弈“範圍”
據最新消息,一直以來,外界最關心的是首都經濟圈的範圍劃分,而經“1+6+3”等多個版本倡議後,首都經濟圈的規劃範圍可能調整為“1+9+3”,該方案是在“1+6+3”的基礎上最新納入河北省的衡水、滄州、石家莊三個城市。這似乎也是一個京津冀三地在《規劃》制定中的博弈信號。
事實上,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已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時至今日,這一等待了8年之久的規劃卻仍未能獲批。業內人士分析,“十一五”時期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夭折原因主要在於《規劃》強調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軸心。京津冀三地雖有合作意願,但各自需求仍有不同,都希望自己能夠更多獲益,尤其是京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的關係,協調起來難度很大。
王海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京津冀不像長三角都市圈那樣以上海為火車頭,南京和杭州為副中心一體化協調發展,京津冀的協調性在整個環渤海經濟圈中可以説是最差的,其原因在於“雙核”問題,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為經濟中心,而河北則較為落後。“兩強+一弱”的格局在協調上很難平衡發展。
“各地都想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但又由於沒有一個火車頭來領導,互不買賬,場面自然就變得混亂起來。”一位宏觀分析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説。
助産業轉型
雖然矛盾激烈,但王海峰認為,京津冀之間的矛盾是可以協調的,最重要的是合理地分配資源,他以三地機場舉例,以“吃不下”、“不夠吃”及“沒飯吃”來形容了北京、天津及石家莊的機場。在他看來,這其實就是京津冀問題的一個縮影。北京的機場發展目標是什麼都想抓,但其實承運能力卻有限,既然如此何不妨分一些給天津和石家莊呢?比如北京、天津可以主攻客運,而石家莊機場可以在貨運等領域尋找機會,開展特色産業服務,提高競爭力。
另外,由於環境污染,産能過剩等問題,華北地區的“産業轉型”已經到了“不得不轉”的地步,其中河北的鋼鐵、能源等重工業産業比重非常大,若是“首都經濟圈”規劃出臺,河北有望借助北京和天津的輻射,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發揮基礎優勢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
不少觀點認為,只要京津冀在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差異互補,比如北京的首都優勢、政治文化優勢,天津的沿海經濟開放優勢及河北的傳統工業能源資源優勢,合理調蓄互相的資源,定會在良性的競爭環境下解決不少問題。
“首都生活圈”將誕生
此外,若“首都經濟圈”一旦建成,城際鐵路也將更為發達。據悉,北京正在規劃“大外環”,這條環線全程達到940公里,計劃2015年通車。據記者了解,到2015年,北京的“大外環”將連接起十多條高速公路和10條一般國道,屆時路過北京的車輛將無需穿城而過,這將大大疏解北京以及周邊地區的交通壓力。
從河北省來説,未來按照順時針方向,將有京承、密涿、承平、京秦、京哈、京臺、大廣、京港澳、京昆、京新、京藏11條高速公路,呈現聚合狀態, 直達北京。這將大大降低北京與河北省之間的交通成本,也將為首都經濟圈建設提供便利。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首都經濟圈”的形成將不只起到經濟的效果,同樣會打造一個“首都生活圈”,集政治、文化、科技為一體,而交通的發達也方便了三地居民週末出遊,促進了三地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而説到“首都經濟圈”對於長三角及珠三角的影響,王海峰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完全可以容納和支撐多個經濟圈的共同發展,未來經濟圈的競爭是良性的品質和技術的競爭,只要把握好經濟結構升級的機遇及自身的基礎特色,中國的經濟圈都可以發展得很好。因此只要京津冀協調好內部的行政區域劃分,資源調配等問題,“首都經濟圈”一旦建立,對於整個華北地區甚至中國都會有很大的市場影響力。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