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背包打工族”成新課題 企業軟實力漸成穩工法寶

2013-03-19 09: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近期在珠三角多地企業調研了解到,隨著90後新生代“背包打工族”的出現並逐漸成為主力軍,薪資已不再是吸引勞動力的唯一因素,企業軟實力逐漸成為穩工法寶。

  返工率高“用工荒”緩解

  陽春三月,廣東省佛山市獅山鎮菱王電梯車間裏,工人們在轟隆作響的機器前各自忙碌,春節後,菱王電梯的返工率達到95%以上。

  據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黨委委員甘勇釗介紹,鎮相關部門在節後走訪當地二三十家企業,以往出現的大規模用工荒現象今年似乎得到好轉,區域內相對高端、具備一定技術含量、發展勢頭好的企業,返工率基本超過90%。

  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推皮卡車和SUV車型的民營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殿武説,近三年來,福迪汽車的員工流失率逐年下降。2011和2012年全年、2013年前兩個月的員工流失率分別為5%、3.6%、3%。

  南海奇美電子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供貨商,目前擁有員工17000多人。公司董事長羅鎮華告訴記者,員工已于近期逐步回廠,缺工率由2月底的5%下降為3月初的3%。而去年此時,這家企業正面臨著嚴重的缺工尷尬。

  “背包打工族”催生穩工新法寶

  記者了解到,奇美電子一線工人中大約七成是90後。部分新一代務工人員成為“背包打工族”,往往在一個地方工作幾個月,包吃包住,然後又會離開。公司管理層意識到,單純依靠物質獎勵,對員工來説已不具備絕對的吸引力。

  甘勇釗認為,從目前的大環境看,勞動力人口正在減少,而新生代務工人員除了薪資外,對業餘生活、居住環境、自我提升等方面都有諸多需求。要留住員工,企業除了要提供一份具有吸引力的薪資外,還應實行人性化的內部管理,逐漸培養員工的歸屬感。

  今年春節期間,奇美電子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輪班放假、安排免費旅遊、年後增加假期、給予一定差旅費補助等,約60%的員工選擇留在公司,保證生産線的正常運轉。

  也有企業表示,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之間的情感紐帶才是留住員工的根本。廣東菱王電梯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建説,每年春節後返工的第一天,公司都會給員工派發“開門利是”。今年,高管們私人掏腰包共拿出12萬元,分成3500份,採取抽獎的方式派發給員工,“大家玩得很開心,感覺像一家人一樣”。

  除此之外,給員工創造實現自我價值與提升機會也成為公司軟實力的構成之一。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近年來積極開展技師評比,在企業內部設立評價標準,引導一線員工鑽研業務,用返還學費、與廣東高校開展合作等方式支援員工參加職業培訓,多措並舉降低了員工流失率。

  專家:“雙元制”可破解用工困境

  德國製造業聞名全球,業內人士認為,這與他們成熟的職業教育制度密切相關。中國的職業教育可以參考“德國模式”,校企合作有利於緩解企業技工荒。

  據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副鎮長李仁聲介紹,在德國,學生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後,會先跟企業簽訂合同,由企業出一部分學費加上政府補貼的方式支援學生繼續深造。深造期間,學生會有3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70%的時間在企業實踐,將技能培訓和理論培訓相結合,畢業後學生直接到企業工作。

  事實上,在招工難、穩工難的壓力下,中國的部分企業也開始類似探索。比如,奇美電子正嘗試跟周邊的技校和中專合作,開設“奇美班”,設立獎學金,對班上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奇美班”的學生在學制第三年進入公司實習,公司會盡可能營造出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薪資待遇,希望這些學生畢業後留在公司就業。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技工教育管理處處長劉正讓告訴記者,這種職業教育模式稱為“雙元制”,“一元”為企業,“一元”為職業學校,是企業和學校分工協作,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辦學模式。它使學生一開始就直接進入經濟的生産鏈條,縮短了企業用人和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企業把對學生的培訓,看成是對未來發展的投資;學生把對“雙元制”的學習,看成是獲取職業能力和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

  業內專家認為,“雙元制”充分發揮了學校育人機制和企業用人機制的耦合作用,在3至5年的學制內能保持企業用工的相對穩定,為企業建立了可靠的人力資源供給渠道,長遠來看,有助於中國企業走出人力資源困境。(記者黃玫、禹薇)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