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統計數據  > 正文

中國經濟年內超美成世界第一?專家:不靠譜

2014-05-06 09:4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世界銀行贊助的“國際比較項目”(ICP)發表了最新研究報告。報告中稱,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將在2014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那麼,中國是如何“趕超”美國的呢?

  該報告中通過購買力平價法(PPP)進行估算。以2011年數據為基礎,稱2011年中國GDP達到了美國的87%。2011年至2014年中國經濟GDP增長了24%,而美國增長了7.6%,所以得出結論是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出美國0.12%。

  不過,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卻“並不靠譜”。

  購買力平價(ppp)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一定單位的貨幣可以購買相同的商品,那麼這兩個國家所花的貨幣就應該是等價的。而在實際情況中,這種統計的數據前提卻很難實現。因此,在經濟學上,購買力平價(PPP)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過對這種統計方法的不認同。他表示,由於各個國家購買力平價的比較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包括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組織的購買力平價(PPP)研究仍然被公認為還是研究性質、探索性質。所以,用這個還處在研究中的辦法來衡量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總量,也只有參考的價值,是種研究。

  許多經濟學家和媒體都也指出,購買力平價(PPP)方法存在許多缺陷,例如要求有關國家的産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相似、勞動生産率和貿易條件相同,不考慮國際貿易中的交易費用等,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滿足的。所以,購買力平價(PPP)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可以通過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然而,按照傳統計算方法,中國的經濟總量卻仍和美國相差甚遠。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基於匯率指標的估算,2012年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為16.2萬億美元,而中國GDP為8.2萬億美元,也就是中國的經濟體量剛剛超過50%。

  即便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每人平均GDP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評論稱,只有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民,我們的GDP才是高效的GDP,這比PPP吹大的GDP要實惠得多,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也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劉然)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