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蘭恆天然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中國市場。近日,有進口原料乳粉經銷商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由于去年肉毒桿菌事件帶來的需求減少等因素影響,恆天然在華經銷商正在經歷近些年罕見的經營虧損,而業內人士也預計,隨著恆天然在新西蘭進一步調低原料乳粉的收購預期,國內經銷商的日子會愈加難過,從而不排除轉向歐洲市場的可能。
抄底抄到半山腰
“從年初開始,我一直以為是抄底的時候,但是沒想到的是今年原料乳粉的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從事原料乳粉進口生意十多年的廣東某貿易公司負責人楊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原料乳粉進口價格以及國內賣價雙雙腰斬,這種現象是在我過去的從業經歷中很少見到的,十分反常。”
據悉,楊先生的公司主要從新西蘭恆天然集團進口全脂、脫脂奶粉原料。他介紹,今年開年之時,恆天然的原料乳粉出口平均價格為6200美元╱噸,而如今價格直接降至3500美元╱噸。受此影響,國內的全脂奶粉原料賣價也從年初的4.2萬元╱噸,掉至現在的2.6萬元╱噸左右,脫脂奶粉原料的賣價也每噸減少了1萬元。而更讓楊先生不堪回首的是,去年10月全脂奶粉的賣價曾高達5.7萬元╱噸,而如今的售價卻連一半都不到。
原料乳粉進口價格和賣價大跳水,這讓很多經銷商不得不做起了賠本買賣。楊先生透露,他的公司每月銷量在五六百噸左右,因此損失稍微小一些,而對于囤貨較多的經銷商來說,虧損就更大了。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他所認識的一位經銷商年初以3.9萬元╱噸的價格進口了1500噸原料乳粉,如今以每噸損失1萬元計算,虧損已至少超過了1500萬元。北京商報記者分別對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經銷商致電咨詢時,經銷商無一例外地表示都在虧損經營。
低價救市誤傷經銷商
據王丁棉介紹,原料乳粉可以再加工制成還原奶、超高溫奶、巴氏殺菌奶,也是制作冰淇淋、奶酪的原材料。由于用途廣泛,其定價向來是乳制品行業的風向標,基粉、乳清粉等原料的價格也會緊跟其價格波動。
由于國內奶價高漲,企業對于進口原料乳粉的依賴逐年提高,據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共進口原料乳粉12萬噸,而去年這個數字已經攀升至85萬噸,其中80%的進口量來自新西蘭,恆天然貢獻了其中的八成。
在一些終端經銷商看來,恆天然原料乳粉價格大跳水與國內奶源的供應量有著直接的關係。“去年國內一度出現奶慌,收奶價格也從最初的一公斤3.3元漲到了4元,這麼一來就更加依賴進口原料乳粉了。”北京一位魏姓經銷商向記者介紹,隨著需求量的攀升,恆天然原料乳粉的價格也應聲上漲,到去年最高峰時售價曾達到過每噸6萬元,然而今年國內奶源可自給自足,對其需求就明顯減弱了。
但王丁棉分析:“農業部監測的數據顯示,5月國內的牛奶收購價格為4.13元╱公斤,以八噸牛奶制成一噸原料粉計算,國內原料乳粉的成本已經超過了3萬元╱噸,這比從新西蘭進口還要貴。出于成本考慮,多數乳制品企業仍然選擇購買進口原料乳粉,因此恆天然原料乳粉的價格並非完全因為需求減少而出現下滑。”他進一步指出,去年受肉毒桿菌事件影響,恆天然採取了向中國市場不斷推出降價原料乳粉的策略,以低價優勢籠絡人心。但是讓經銷商沒有想到的是,價格下降幅度太大,甚至出現了線上購買一個價錢、線下進貨又一個價錢的現象,由于渠道不同,每噸的價錢就差了幾千元。總體來看,恆天然向華降價銷售原料乳粉的策略誤傷了經銷商。
上述楊先生也表示:“恆天然原料乳粉進口價格從年初就開始往下掉,我們以為是抄底的好時候來了,但是囤貨儲備後卻發現價格還在降,所以現在我每賣一噸都是在賠錢。”廣東另一家外貿公司負責人也感嘆:“迫于回款壓力,我們只好賠錢賣,至少要把現有存貨賣完。”
被指借價格優勢打垮國內產業
對于以上觀點,恆天然表示有些內容需要澄清,但截至記者發稿時,並未收到恆天然發來的官方回應。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就在上月底,恆天然方面宣布,下調對原奶的預期收購價格,乳固體的收購價格從原來的8.65新西蘭元╱公斤降至8.4新西蘭元╱公斤。而同樣作為乳業龍頭企業,澳大利亞的邁高卻隨後宣布調高下一奶季的出欄牛奶價格,每公斤乳固體的價格在過去的一個奶季累計漲幅達到了21.6%。
新西蘭與澳大利亞在飼養條件、天氣氣候等方面幾乎無差別,但對于原奶的收購價格卻出現一降一漲,不免讓人疑惑。對此,王丁棉指出:“這就是恆天然的一種策略,由于不斷下調產品出售價格,恆天然不得不以壓縮成本來保全收入,而澳大利亞產品的出口價格目前仍略高于新西蘭。”
在楊先生看來,恆天然此類做法就是想以價格優勢打垮國內的養殖業,以確保在華市場。雖然對此不滿,但楊先生也表示目前除虧本經營外,別無他法。
接受採訪的其他多位經銷商都認為,等庫存清理過後會再做定奪,不排除改變進貨渠道的可能。王丁棉則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現在已有不少經銷商透露轉向歐洲國家進貨的打算,“恆天然在不斷降價時,傷害了經銷商對它多年形成的信任,因此經銷商希望能夠找到更加有信譽的企業或者產區進貨,從而減少對恆天然這一家企業的依賴”。(記者 齊琳 阿茹汗/文)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