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個體工商戶成為專利侵權“重災區”

2014-04-28 15:5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記者張國強

  4月25日上午,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向社會通報了2009年至2013年度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近5年來審理的專利糾紛案件,並向社會公眾提出了若干建議。

  據統計數據顯示,大連市中院5年來共受理專利糾紛案件329件,審結308件,其中案件數量自2012年起呈迅速上升趨勢,但總量趨於平穩。從案件類型來看,5年來共受理髮明專利案件90件,審結86件;受理實用新型專利案件78件,審結76件;受理外觀設計專利案件161件,審結146件。

  專利糾紛案件呈現五大特點

  據大連市中院民四庭副庭長薛輝介紹,通過對5年來審理的專利糾紛案件統計分析發現,專利糾紛案件呈現如下特點:

  案件類型比較集中,但趨於多樣化。專利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侵權糾紛案件,其中又以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為主。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科技發展水準的提高,權利人的維權意識日漸增強,大連中院受理的專利案件類型逐漸趨於多樣化。

  系列案件多,社會影響大。例如,廣州某化粧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外地企業分別針對大連市內數十家個體工商戶提起了數十起案件。系列案件的頻發是目前智慧財産權領域中商業維權現象在專利訴訟案件的集中體現。

  侵權判定不易,當事人舉證困難。專利侵權判定適用全面覆蓋原則,即指被控侵權物的産品或方法與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一一對應並且相同。侵權人往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規避法律,使得侵權行為的手段、方法更加隱密,給侵權行為的認定帶來了困難。

  案件審理難度大,呈現“專”、“難”特點,審理週期普遍較長。專利糾紛案件常與普通民事訴訟、行政執法、行政訴訟交叉,適用法律跨度大。而且,往往還會涉及較為複雜的專業技術問題,在法官不可能具備各學科深厚技術背景的情況下,技術事實的查明及比對常常需要法官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溝通請教,學習技術知識,並在必要時借助司法鑒定予以解決。一些案件還涉及專利有效性認定程式,需要對案件中止審理,從而導致案件耗時較長。

  個體工商戶成為專利侵權的“重災區”。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一是個體工商戶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較為淡薄。由於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特別關注價格,很多個體工商戶就未能嚴把進貨關,購進價低的侵權商品爭取價格優勢;二是智慧財産權宣傳不到位。個體工商戶分佈廣泛、經營商品種類繁多,智慧財産權法律宣傳很難滲透到每一戶;三是商業維權增多。由於個體工商戶數量龐大,訴訟能力較弱,欠缺證據意識,相關的進貨憑證缺失或不規範,很難提出有效的“合法來源”抗辯,原告的勝訴率極高。因此,此類商業維權的代理人往往選擇個體工商戶作為被告。

  司法調解貫穿于訴訟全過程

  薛輝説:“為解決權利人舉證難的問題,我們在審判實踐中針對不同的權利類型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操作性較強的保全方案。我院審理的多起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正是因為成功採取保全措施取得了被告侵權的關鍵證據,從而切實維護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據薛輝介紹,該院結合專利案件的特點,從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和專利權充分運用出發,著眼于當事人市場利益的合理協調和長遠發展,將司法調解貫穿于訴訟的全過程。尤其是針對個體工商戶的商業維權案件,大連市中院的調解工作講究辯法析理、情理交融,加強調解工作的輻射性、引導性。比如,2012年,大連市中院選取上海某櫥櫃製造有限公司起訴的一個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通過網路直播的形式公開開庭審理,並在庭後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最終使該批二十余件案件全部成功調解結案。

  “我國對專利權的取得採取申請在先的原則,因此,企業應儘快地將其發明創造成果申請專利。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企業應當建立專利權管理制度。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可以選擇設立一名專利管理專員,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專利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培訓,對企業已有的各項專利權進行登記造冊,辦理企業各項專利權的申請、繳納年費等。建立完備的勞動規章制度,在與技術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時明確約定保密條款及競業禁止條款,將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權歸屬作出明確約定,防止企業員工將職務發明創造成果申請為個人專利。”對於企業如何保護好專利權,薛輝給出了上述建議。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