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報告顯示:當前經濟溫和回暖

2013-11-07 09: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宏 觀 經 濟 形 勢 稍 好 , 有 所 回暖,但仍需謹慎。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近日發佈的《企業經營者對宏觀形勢及企業經營狀況的判斷、問題和建議— 2013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突出表現在內需不足、企業發展動力不足。此外,産能過剩帶來的困難加重,消化頑疾仍需較長時間。

  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首先體現為內需不足。關於“企業家對當前國民經濟需求狀況判斷”的調查發現,雖然當前的政府投資需求相對較旺,但是民間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仍顯不足。其中,民營企業未來的計劃投資額增長速度仍然較低。調查結果顯示,民營企業明年計劃投資額“增長”的比“減少”的多23.3個百分點,雖然要略高於2012年,但仍明顯低於2011年及2010年。

  消費需求不足也能從相關行業的産銷情況上得到印證,以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為例,調查顯示,關於企業目前的生産(服務)量和銷售量情況,批發和零售業企業認為“減少”的比“增加”的分別多12 .1和13 .2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企業認為“減少”的比“增加”的分別多30 .7和36 .7個百分點,均要差于所有行業的平均水準。

  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還體現在企業家發展動力不足上。調查顯示,關於“目前願意做實業的企業家越來越少”和“做企業家越來越難”這兩個説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的企業經營者分別佔71%和85.1%。

  企業家發展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壓力的增大。調查結果顯示,關於“與去年相比,企業目前 的 經 營 壓 力 ” 這 一 問 題 , 選 擇“ 明 顯 加 大 ” 的 企 業 經 營 者 佔39 .4%,選擇“有所加大”的佔45 .1%,選擇“有所減輕”或“明顯減輕”的僅佔3.4%;關於企業家對自己壓力的感受,認為自己“壓力很大”的佔31%,為近5年來的最高值。

  而産能過剩也是企業經營者感受較深的問題。他們認為,産能過剩給企業帶來的困難加重,消化目前的過剩産能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消化目前的過剩産能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

  關於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選擇比重最高的八項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稅費負擔過重”、“企業利潤率太低 ” 、 “ 整 個 行 業 産 能 過 剩 ” 、“ 資 金 緊 張 ” 、 “ 國 內 需 求 不足”、“缺乏人才”和“未來影響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調查發現,近年來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稅費負擔過重”)一直是企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困難,並且選擇比重呈現上升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整個行業産能過剩”帶來了企業競爭加劇、價格下跌、並進而導致“企業利潤率太低”。因此,綜合來看,産能過剩問題是近年來影響我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調查報告顯示,紡織、造紙、化纖、非金屬製品、鋼鐵、有色金屬和電子設備等行業産能過剩問題突 出 , 産 能 過 剩 “ 比 較 嚴 重 ” 或“非常嚴重”的企業超過八成。與企業經營狀況的調查結果相似,産能過剩也存在明顯的行業差異,在部 分 行 業 産 能 過 剩 問 題 突 出 的 同時,也有一些行業存在良好的發展空間,這為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産能過剩還體現在設備利用率的 下 滑 上 。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 認 為2013年設備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業經營者佔51.2%,企業總體平均設備利用率為72%,與2012年的調查結果基本持平,比2010年下降了6.3個百分點。從不同行業看,食品、服裝、化工、化纖、橡膠塑膠、非金屬製品和鋼鐵等行業平均設備利用率低於70%,相對較低。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67.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消化目前 的 過 剩 産 能 需 要3年 以 上 的 時間 , 化 工 、 醫 藥 、 鋼 鐵 、 有 色 金屬、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及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等行業企業有超過三成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消化過剩産能需要“5年及以上”的時間。

  (徐培英)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