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快遞新規難糾行業陋習 加盟模式帶來混亂

2013-03-14 09:18 來源:大眾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快遞市場管理辦法》3月1日起實施,已經過去一週,島城的快遞行業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市民和快遞從業人員反映如何?新規對快遞市場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仍按“老規矩”

  市民林女士網購了一套瓷器用品,她兩次打電話給快遞公司客服表示要讓本人先驗貨後簽字,而商品送到青島後,快遞員卻在林女士下班後將快件送到了單位的保安處,讓保安代為簽收。

  “幸好東西沒有破損,否則找快遞賠償肯定會很麻煩。”林女士抱怨説,不久前她還網購了一款智慧手機,快遞員堅持“先簽單後驗貨”。協商時,快遞員甚至威脅她,如果不簽單,則算買家拒收,直接將貨物退回賣家。無奈之下,她只好簽收。

  新規規定,投遞的快件註明為易碎品及外包裝出現明顯破損的,企業應當告知收件人先驗收內件再簽收。但在島城,大多數快遞公司及快遞員仍在執行“先簽字後驗貨”的老規矩。

  申通快遞一名快遞員稱,他每天要遞送200多個快件,每送一個快件收入只有幾角錢。按照每個快件3分鐘算,一天要跑10個小時,如果等客戶驗貨,每個快件需要10分鐘。“這樣我們每天都送不完。”他説。

  新辦法規定,快件分揀脫手時,離擺放快件的接觸面距離不應超過30釐米,易碎品不應超過10釐米。但圓通快遞青島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説,公司每天的快件都得有兩三千件,如果按照新規輕拿輕放,根本分揀不完。

  在市北區一處快遞網點,記者看到,分揀人員對一些大件和標明易碎物品的包裹還可以做到輕拿輕放,但信件、衣服包裹等仍不時有拋接現象。

  據了解,一般快遞分揀的時間是在每天早晨6點到7點左右,且主要是根據區域進行分揀。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完成分揀,分揀工手上的速度得非常快,“粗魯分揀”實難避免。

  加盟模式帶來混亂

  “快遞新規強化了諸多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明確條款,如出賣客戶資訊罰款5000元、野蠻分揀最高罰3萬等。可以預見,這些條款對目前較為混亂的快遞市場是一種規範,消費者權益受損時也能夠‘照單辦理’。”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然而,新規對於快遞公司發展加盟網點的資質或規模方面缺乏具體的細則規定。

  目前,除順豐快遞外,國內民營快遞企業採用的基本上是加盟模式,加盟制能讓初期的民營快遞公司實現快速擴張,但總公司對於加盟商的管理與服務品質、品牌等掌控力不強,行業自律一盤散沙。

  目前,青島有20多家快遞公司、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快遞網點,基本分為兩類生存模式:較為正規的快遞公司,加盟某個知名快遞公司,挂著別人的牌子做生意;而另一類快遞公司缺乏物流實力,則成為了大快遞公司的代理機構。

  按照規定,一家正規的快遞公司要同時擁有工商註冊的營業執照和交通運輸部門派發的快遞許可。然而,目前島城絕大多數的快遞公司根本無法提供這兩份文本,尤其是後者。

  “加盟網點和快遞公司實際是兩家合作企業,快遞公司要求派送時效、包裹檢查等,可加盟網點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你快遞公司根本管不著。”這位業內人士説,最近幾年,關於快遞變慢遞、包裹丟失破損的投訴頻頻發生卻難以根治,就是這種加盟模式帶來的後果。

  發展還得拼服務

  不久前,韻達快遞市南七公司的停擺給畸形發展的島城快遞行業敲響了警鐘。

  目前,人力、運營成本的持續上漲,已讓眾多的快遞企業狂喊“吃不消”,更有國際快遞巨頭帶來的競爭壓力。民營快遞業要想站穩腳跟,必須要靠服務。

  “現在國內快遞靠著時間和價格優勢以及多年來積累的網點渠道與客戶資源,在與國際快遞公司的競爭中勉強佔優。”曾在聯邦快遞就職的周先生告訴記者,國外快遞公司更重視物流網路建設,由於國內快遞公司憑藉加盟商發展模式,將物流網路建設週期和成本壓縮到幾乎不可能的地步,國外快遞公司目前尚不能與之抗衡,“比如説一個快件從上海到青島,國外快遞公司可能需要兩天時間,而國內的快遞公司能做到一天甚至12個小時。”

  從長遠看,隨著“洋快遞”網點分佈的增多、渠道建設的逐步完善,其現代化管理、服務優勢將逐漸顯現,必然會給國內快遞業造成較大的衝擊。

  “國內快遞企業要在服務上下工夫,畢竟隨著行業越來越規範,客戶更看重服務品質高的好的快遞公司。目前的加盟發展模式很難做到這一點,要求更嚴的新規或將促進快遞企業加速從加盟模式向直營模式轉變。”周先生説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