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99塊和我一起念哈佛!”,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吳俊東最近在網路上發起的一個眾籌項目。項目上線三天,24歲的吳俊東就吸引了四百多位“投資者”,最終籌得五萬元。而承諾大規模線上同步分享哈佛學習、經歷見聞以及哈佛求學筆記則是吳俊東承諾給予眾籌“投資人”的所謂的“回報”。
此事經媒體報道後迅速發酵,有人視其為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創新,也有人質疑是“噱頭”。那麼吳俊東“眾籌上哈佛”的初衷是什麼?又能否給參與眾籌者提供等價的服務呢?
7月10日晚,吳俊東在自己微信公眾號上發出了“99塊跟我一起念哈佛!——哈佛肯尼迪學院研究生學費眾籌”的消息,短短三天時間,他就完成五萬元的眾籌目標。最近做客一檔網路脫口秀節目時,吳俊東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這一眾籌項目。談及自己最初的想法,吳俊東説也是因為之前就聽説過有很多人眾籌學費。
吳俊東:其實很早之前我就有過,想過。因為我知道很多人就做眾籌學費這個事情。比如張天一眾籌去中歐商學院,然後在國外也有不少人做這個事情。
而著手做眾籌,吳俊東表示,這得益於一位朋友的建議,而在實施之前自己也做了一系列的籌備。
吳俊東:本質上是希望通過這個來找到更多和我有類似想法的人,結成相對比較好的學習夥伴,所以我當時覺得這個想法很好,當時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籌備,找很多人討論,自己做過一些調研,包括發一些調查問卷之類的,最終才確定這樣一個調研方案。
吳俊東介紹,自己的眾籌項目其中主要包括自己在哈佛學習的經歷見聞以及哈佛求學筆記。
吳俊東:我的眾籌方案裏主要是三個價格,一個是筆記,純39,微信群99,還有一個套餐筆記加微信群加起來是129。目前的情況來看,總共有420人左右報名,其中報39的只買筆記的,只有不到10個人,8個人左右,其中將近350人都是買的129的,也就是筆記和微信群都要的。
吳俊東的“眾籌”方案中提出,他每週會用一個小時給微信群裏的“投資人”分享他在哈佛的體驗和思考,再花一個小時和群裏的“投資者”互動,回答他們的疑問。在吳俊東看來,這樣一個“契約”首先是基於雙方的認可。
吳俊東:首先他會認可我做這個事情,同時他加進我的圈子跟我分享他的內容我也相對比較認可,基於這樣一個認可,他願意加入這個圈子,然後加入之後責任就在於我們雙方,我的責任就是讓這個課程有意思,讓大家盡可能融入進來,包括交完學費的人,就是他願不願意繼續聽下去,一方面在他選擇購買的時候會做出分析,另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他自己也會斟酌,值不值得繼續跟著我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通過網際網路方式發佈籌款項目並募集資金是“眾籌”的基本方式,現如今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生選擇眾籌的方式實現自己夢想,此前就有大學生通過眾籌的方式開飯店創業,也有大學生通過眾籌募集資金拍攝電影。
然而,吳俊東這次眾籌上哈佛的學費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認為,這一方式缺乏監督,難以確保參加者能兌現承諾,所以,有炒作之嫌,並不看好這一方式。但也有人認為,作為一種新型嘗試,應該給予時間來試錯。更何況,這位同學並非缺錢,只是想減輕家裏的負擔,同時做一次線上教育探索。
吳俊東去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今年3月,他收到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政策專業碩士學位項目的錄取通知書。根據媒體報道,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每年的費用官方給出的保守估計是每年7.7萬美元,折合48萬人民幣。而兩年的費用也就是96萬。面對如此高額的學費,吳俊東是否是因為難以承受才選擇眾籌學費呢?
吳俊東:倒不是因為我完全沒有錢去,哪怕我不眾籌,我家庭勉強也是能夠支援這個費用,我只是希望通過眾籌,一方面減少一些家庭的負擔,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過眾籌為社會貢獻一些價值,因為眾籌不等於募捐,因為我是要為公眾提供一些等價的服務。
吳俊東表示,設計“眾籌”方案之初,並沒有想把這個眾籌作為出國留學費用的主要來源。
吳俊東:我沒有放在任何一個眾籌平臺上,我更多是在自己的朋友圈裏,相對比較熟人的環境當中,其實是做一個小小的試驗的感覺,所以我的目標金額我就五萬塊錢,我已經達到了,所以就已經結束了。
吳俊東強調,眾籌不是募捐,也不是公益,發起眾籌的人會提供給出錢的人等價的服務,本質上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等價交換過程。自己想做的更多的是對求學經歷的分享。
吳俊東:我的分享者,包括任何人,他希望去了解哈佛是怎樣的一種東西,他其實通過我這樣一個個體的成長和改變也是一種不錯的了解方式,我告訴你,哈佛的環境是如何讓我改變,比如這個圖書館非常精彩,我告訴你他是怎樣的精彩,就這些東西。我覺得我提供的服務已經寫得很明確在這裡面了,作為消費者來説他有權自己去判斷。
對於吳俊東眾籌哈佛學費一事,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教育的創新,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實質上是一種乞討,是一種不勞而獲,違背了“自食其力”的價值觀。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對於吳俊東眾籌分享求學經歷這樣的方式,還要客觀的來看待。
儲朝暉:就是作為一個個人的行為,沒有必要把他拔得很高,也沒有必要把他評判一棍子打死,他做的有人為他出錢,至少説明有人認可,只能是當做一個個體為實現眾籌目標採取了這樣的一種方式,他分享的經歷對別人可能有參考價值,但是參考價值多大,可能未必有他想得那麼重要。(記者 楊博宇)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