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最大盜銷文物案”警示文保風險

2015-05-28 07:31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方面是犯罪分子技術在升級、組織在發展,另一方面,則是文物保護管理存在漏洞和短板。雖然大案已破,但文物保護依然不能鬆勁。

  歷時9個月,在公安部指揮協調下,經文物保護部門全力協作,多省公安機關成功破獲“11·26”大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毀盜墓、倒賣文物犯罪團夥10個,追繳文物1168件套,其中包含珍貴的紅山文化文物。日前,這起被稱為“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的案件,引起了社會關注。

  抓捕人數之多,追繳文物數量之多,都令這起盜掘案創下了歷史紀錄。從案情看,作案者的猖獗程度和專業化程度,讓人印象深刻。10個團夥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活動鏈條化,盜墓、轉運、收藏、倒賣一條龍,涉及7個省份。他們中,有不用羅盤儀看“風水”就能定位古墓的“關外第一高手”,也有靠探測儀屢屢得手的“技術派”,構成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作案網路。這些團夥,也是盜掘文物犯罪日趨專業化、隱蔽化的一個現實例證。

  事後反思,這起大案也暴露出了文物保護和管理中的一些弊端。比如,犯罪嫌疑人被抓後坦陳,像牛河梁這樣的地方,作為紅山文化遺址,遍地是文物,“早該安上攝像頭”。還有作案者認為,“能偷走這個,肯定存在管理漏洞”。此案中,確實有博物館工作人員幫助犯罪分子網上倒賣文物,從中獲“介紹費”4萬元。

  一方面是犯罪分子技術在升級、組織在發展,另一方面,則是文物保護管理存在漏洞和短板,還存在失職瀆職、權力尋租等問題,難以構築安全有效的“防火牆”,文物大案暴露出來的矛盾,其實普遍存在。據國家文物局有關官員透露,全國各級專兼職文物行政執法人員不足萬人,平均每人負責管理近百處不可移動文物。除了人手緊張,資金缺乏、防範設施落後、管理方式滯後等,這些都是文物安全面臨的現實風險所在。

  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2年,全國公安部門共立文物案件4332起,平均每年1083起,一天平均近3起。此前,長沙“12·29”古墓葬被盜案、河北蔚縣南安寺塔地宮被盜案,也都轟動一時。文物盜掘日益猖獗,文物安全危機四伏,尤其是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或古塔地宮,更是文物犯罪的重災區。正如文物專家指出的,沒有安全保障,文物的傳承與發展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盜、非法利益的侵襲,確保文物的安全,是避免“文化之殤”的最基本措施。

  隨著國內文物收藏熱不斷升溫,一些人受利益驅動參與文物盜掘、倒賣活動,一些地下市場也在暗流涌動。雖然大案已破,但文物保護依然不能鬆勁。既要打擊犯罪活動,也要升級和強化文物保護管理,還需提高全社會的文保意識,才能全方位構築文物安全的堅實基礎。

  本報特約評論員 陸文江

[責任編輯: 趙燕]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