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上汽牽手一嗨 新能源車租賃能否撬動私人消費?

2014-09-02 10:10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與往年一樣,國內第四大車展—2014年成都車展依然賣車賣的熱火朝天,不出意外該車展今年銷售量仍將創新高。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新能源汽車背景下,今年的成都車展仍是“萬花叢中一點紅”,少量新能源汽車亮相車展,但仍然是“看客”多,預訂者寥寥無幾。

  與成都車展開幕的同日,上汽乘用車與一嗨租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宣佈達成首批上千輛榮威新能源汽車的採購協議,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榮威550PLUG-IN和純電動轎車榮威E50。這也是國內亦今為止最大一筆新能源汽車租賃單,一嗨租車選擇上汽或許與9月1日起上汽榮威多款新能源汽車進入免征車輛購置稅名單有關。

  對於新能源汽車,一邊是備受私人消費者冷遇,一邊是汽車租賃公司大手筆購進車輛。為何新能源汽車會遭遇“冰火兩重天”呢?

  説一組數據,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生産20692輛,銷售2047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倍和2.2倍,由於純電動汽車所佔比重較高,直接拉低了私人消費者購買比重。

  筆者注意到,上半年佔新能源汽車比重較少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大部分都來自於私人消費者。以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榮威550PLUG-IN為例,僅在上海開售4個月來賣出近800輛,訂單超過1000輛,近90%都為私人消費者。

  反觀純電動汽車銷量主要來自於公務車和計程車採購,這點從北京市針對私人消費者強推純電動汽車落得個“慘澹”收場可見一斑。截至今年6月份,北京中簽的5611個新能源指標中,已上牌的個人新能源車僅有384輛。

  造成北京新能源汽車中簽者棄號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市將新能源汽車定位純電動汽車,而其他車型被排除在外。這顯然與中央所指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相悖。

  此次,一嗨租車採購上汽榮威新能源汽車絕大部分車型都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榮威550PLUG-IN,可見租賃市場非常看好插電式混動車型“對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依賴度低,長途出行電用完後可自動切換為混合動力模式”等優點。未來北京市如有誠意推廣新能源汽車的話,必須允許榮威550PLUG-IN、比亞迪秦等插電式混動車型進入補貼目錄。

  由此可見,從消費者的選擇中不難看出,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比純電動車更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國情。

  基於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不完善和成本過高的現狀,從近期一些推廣政策措施來看,由政府引導,市場競爭拉動,以公用、租賃帶動私用,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破局的一條主線思路。筆者認為,當前最為有效帶動私用市場的無疑是租賃模式,這種模式使得消費者通過租賃公司,只需付出較少的成本就能深入體驗新能源汽車,進而撬動私人消費市場。

  以上汽乘用車與一嗨租車合作為例,上汽提供新能源汽車産品,一嗨租車網路覆蓋國內90多個城市,具備了將新能源汽車推向全國市場的實力,這將為上汽新能源汽車在全國做好“布道”工作。實際上,去年雙方就開始在純電動汽車榮威E50的租賃業務方面進行了合作上的探索,E50一經推出大受短途租車者歡迎。

  也正是看到新能源汽車私人化推廣成效並不盡如人意,許多生産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同樣開始選擇與租賃公司合作。比如北汽與世界第二大汽車租賃公司法興華寶簽訂採購協議、比亞迪與全球最大汽車租賃公司赫茲國際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簽約等。

  明明新能源汽車比傳統能源汽車要貴,為什麼汽車租賃公司卻願意大批量購置新能源汽車呢?

  首先,一些大的汽車租賃公司業務多集中在北上廣一線城市,而這些城市不同程度都採取了“限牌”、“拍牌”方式控制傳統能源汽車上路數量增長,租賃公司要發展必須採購新能源汽車才能順利上牌。

  其次,由於汽車企業出於多方面考慮急於希望新能源汽車銷售上規模,必然給了汽車租賃公司很大的議價權,無疑租賃公司能夠獲得附加利益肯定要大於單個私人消費者。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生事物,消費者沒有合適的渠道去實際接觸、了解電動汽車,這就給了租賃公司滿足消費者好奇心的巨大商機,通過“以租代售”的方式搶佔新能源汽車租賃市場無疑正當時。

  另外,在新能源汽車還未普及之時,“以租代售”讓消費者通過實際的駕乘體驗,打消了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顧慮,隨著新能源汽車價格下探和配套設施的完善,私人購買者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普及也將水到渠成。(王 禁)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