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後裝市場是車企“裸奔”的産物

2014-07-31 11: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前,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扎堆汽車業,阿裏推網際網路汽車,百度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樂視也試圖複製網際網路電視模式進軍汽車業。網際網路企業對汽車抱有的極大熱情刺激了傳統車企,也進一步折射出傳統車企在網際網路時代遭遇的尷尬。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是用戶為王,向來“自我”的車企顯然不適應這種“被牽著鼻子走”的節奏。未來,車企能否實現網際網路轉型,其關鍵是能否贏得用戶。

  用戶被“早産”的汽車“綁架”

  汽車是工業時代的産物,自誕生之日起,它被人類賦予的唯一一項功能就是快速移動。這一歷史基因導致汽車産業的歷次重大變革幾乎都與動力驅動系統相關,這使得汽車成為越來越精緻的“移動盒子”,多數車企也習慣性沉迷在自設的“工業美學”中。在賣方市場的刺激下,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成為汽車業常態。面對來勢洶洶的網際網路革命,與用戶保持先天距離的車企有些招架不住。

  網際網路給企業導入了一種最本質的邏輯:從“自創”到“眾創”。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是用戶行為,這一變化打碎了傳統流水線製造模式,眾所週知,恰恰是汽車産業將流水線生産發展到極致。從網際網路的交互性屬性來看,生産製造的精益化程度越高,汽車産業就離用戶越遠。汽車産業並不缺乏精緻的産品,缺乏的是精緻的用戶思維。

  從用戶角度來看,汽車是一個“早産兒”,其基本“生理功能”尚不健全,用戶只能通過其他途徑逐步完善。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汽車後裝品的存在,以汽車為核心,從音像品到功能品再到高配品,用戶需要陸續“打包”進來多達十余種的“標配”。對於用戶而言,購買一輛汽車就意味著已經預定了未來有可能需要的種種配件。從提供單一産品到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車企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後裝市場是車企“裸奔”的産物

  網際網路經濟緊密連接的屬性使其行為方式更像是個生物群,共同發展和相互感染成為突出特徵。與工業時代發展環境所不同的是,企業在新經濟中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這與企業必須保持較快發展的歷史使命形成強烈反差。網際網路經濟的核心是經營關係,對於企業而言,發展與用戶之間的緊密關係遠比産品及技術本身更重要,其內在邏輯的真相是:用戶是先於産品存在的,只有找到用戶,才能找到産品。

  能在網際網路時代存活下來的企業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最大化與用戶結盟的企業,這類企業能夠以用戶為中心,快速搭建起聯接各個節點的社會化網路,這個極具張力的網路關係將成為企業服務用戶的最佳平臺。從這個角度來考量汽車産業,傳統意義上足具震懾力的龐大規模成為阻礙車企轉身的最大困局,工業經濟時代的高峰已經成為過去,如何攀登網際網路經濟的高峰成為下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深受工業經濟浸染的汽車産業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自我”,這與網際網路時代的用戶思維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用戶需要的從來不是産品的某種功能,而是基於生活的某種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汽車後裝品的存在是個悖論,其本質是車企拿了用戶的錢,卻讓用戶自己辦事,將汽車空間變成為後裝品集散市場。這意味著,車企向用戶提供的是一個“半成品”,尚未完成“穿衣”過程就已經上道,這本身就是汽車産業的集體“裸奔”行為。

  車企亟須網際網路思維“轉道”

  工業經濟時代勢在必行的任務是擴大生産力,從機器設備到組織結構都是為了提高生産效率,其最終目的是規模效應的最大化。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生産力成為了網路經濟的副産品,這個時代的中心任務是強化關係,凡是網路化的企業,都具備較強的關係聯接能力。在這種開放的網路關係中,組織首先要追求的是網路關係的最大化,而不是規模的最大化。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企業轉型的基本原則,從這個邏輯來看,車企轉型的動力不是源自産業內部,而是來自更大範圍的産業外部。首先,網際網路不斷破壞産品生産者和服務消費者之間的舊關係。如今,生産者在消費,消費者在生産。其次,專業知識更多地掌握在分散的消費者手中,産品或服務的一流資源並不在公司內部,而是散落在網路的各個節點上。

  車企轉型的重點是搭建汽車産業的關係網路,將擁有最終話語權的用戶推到産業鏈核心位置。在這個開放的關係網路中,車企圍繞用戶的消費需求,最大化引入第三方社會化資源。從整個發展邏輯來看,車企以統籌者身份存在,最終為用戶輸出的不是單一産品,而是一站式解決方案。在資源快速流動的網際網路時代,快速構建起這種開放生態的車企必定在轉型中搶佔先機。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