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超豪華車銷量下滑 車商稱部分車價"瀕臨崩潰"

2014-03-03 09:14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中國汽車銷售增速放緩,此前保持高速增長的超豪華品牌也開始嘗到擴張過快的“苦果”。數據顯示,2013年賓利、法拉利和蘭博基尼等超豪華品牌在華銷量出現下滑或零增長。記者調查發現,超豪華經銷商的日子確實大不如以往,部分經銷商甚至直言部分車型終端價格“已瀕臨崩潰”,而這些與超豪華品牌的快速擴張不無關係。因此,儘管多數跨國車企依舊看重中國超豪華品牌車市場潛力,也未降低其在華銷量目標,但其網路擴展步調卻已有所放緩。

  銷量下滑

  中國汽車市場的飛速發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部分超豪華品牌加速進入,並不斷擴大行銷版圖。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超豪華品牌擴網速度迅猛。僅去年賓利在中國增加了15家經銷商,勞斯萊斯新增了7家。而在北京地區,去年新增了一家保時捷中心,使得北京地區保時捷中心達到5家,全國保時捷中心達到53家。此外,瑪莎拉蒂在京第二家授權經銷商也于去年開業,包括一家展廳和一個售後3S中心。

  然而,如此加速擴張並未給超豪華品牌銷量帶來多大幫助。數據顯示,2013年賓利全球銷量增長19%,但在中國市場下滑了3%;法拉利2013年在華銷售554輛,同比下跌近1/3;蘭博基尼2013年在華銷量僅為267輛,同比下滑16.7%。

  “之前我們的高端車銷售比例比較高,這幾年卻是一年比一年低。”一家綜合經銷商負責人介紹,相比去年同期,今年1月份該店奧迪Q7和奧迪A8L的銷量下滑明顯,利潤“更是沒法説”。

  對此,多數經銷商認為,超豪華車遭遇“寒潮”,“其實去年年初時,超豪華車的銷量相較于2012年已經出現下滑。”上述綜合經銷商負責人介紹,當時主要受到了宏觀經濟影響,消費有所遏制,從而導致超豪華車銷量走低;去年則是有傳聞稱將徵收奢侈品稅,從而使得店內的超豪華車銷量大幅整體下跌。

  與此同時,經銷商們也開始感受到各品牌快速擴張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你看如今北京市場,所有的超豪華品牌都已經進駐了,店面數量也在增加,但市場總量卻並未大幅增長。”一位瑪莎拉蒂經銷店負責人介紹,各店市場份額減少,超豪華品牌之間在北京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

  擴網已減速

  儘管如此,多數超豪華品牌仍繼續看好中國市場。“經濟對超豪華品牌的影響相對滯後。”國機汽車市場行銷部高級經理王存介紹,由於歐洲市場難有起色,美國經濟在量化寬鬆政策退出後也有很大壓力,因此超豪華品牌車企仍將中國市場當作增長點,諸如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勞斯萊斯等品牌依然加大了中國的供貨量,其中一向不求量的勞斯萊斯在今年1月份也對經銷商提出了銷量要求。“這是一個信號,普通的進口車開始去庫存,超豪華車卻在走一個反的過程。”基於此,王存認為,超豪華車可能會重蹈2012年覆轍,即將更多産能釋放到中國市場,從而造成供大於求,出現較大的優惠促銷。

  然而,面對開始降溫的超豪華車市場,部分超豪華品牌在華的擴網步調也有所放緩。此前媒體報道,賓利在完成了39家經銷商的佈局後,今年將停止新增中國經銷商的計劃。記者從運通、龐大等規模較大的經銷商集團了解到,目前其在北京和全國其他地區暫無超豪華品牌的建店計劃。

  ■ 二手車

  搖號指標減少二手車銷量難漲

  近日,二手車商們開始返京忙碌,北京二手車交易逐漸恢復正常。

  由於交易剛剛恢復常態,交易量不大,目前二手車價格仍延續春節前狀態。“消費者、車商都不著急賣車、買車,所以車商也不會隨意調價。”北京花鄉舊機動車交易市場市場總監肖楠介紹,預計再過1個月左右時間,二手車價格波動才會表現出來。

  接受採訪的多數二手車商介紹,受到購車指標減少,以及今年外地限遷政策可能更嚴格的影響,今年的二手車銷售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外遷肯定會越來越難,所以今年收車、賣車也更不容易。”上述負責人説。

  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介紹,由於外遷受阻狀況或將進一步惡化,因此北京市老舊車外遷增速下降。“今年的二手車交易總量預計會出現3%-5%的負增長。”

  提及去年至今超豪華車的銷量下滑走勢,多數接受採訪的二手車商表示對二手車市影響不大。“賣超豪華車通常屬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每年的銷量都是個位數。”一位主營進口車的二手車商介紹,超豪華車都不是主銷車型。

  (記者 張潔)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