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新節能補貼標準更嚴 A級車銷量受挫

2013-10-22 10:0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1日起,我國實行新的節能車補貼標準。

  核心提示

  十月,除了汽車三包的實施備受關注之外,節能補貼政策的變化也讓中山的消費者非常關心。按照新的節能車補貼標準,入圍産品的平均油耗門檻將由6.9升變為6.3升。受政策影響,中山A級車市場的銷量出現一定的下滑。

  行業人士認為,節能補貼標準的要求提高,不僅要求汽車廠家在發動機的油耗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通過油耗的控制來提升整個汽車行業的製造工藝。

  300多款車將不再享受節能補貼

  10月1日起,我國實行新的節能車補貼標準,入圍産品的平均油耗門檻將由6.9升變為6.3升。新的節能汽車推廣補貼政策實施後,只有百公里平均油耗6.3升以下的車型,才能延續補貼3000元的政策。按照新的節能補貼標準,此前能獲得補貼的共420餘款車型中,有300多款車型將不再享受節能補貼政策。

  中山富茂汽車集團副總經理衛鵬飛告訴記者,現在經銷商凈車銷售的價格,已經到了最低點,國家實施節能補貼新政策後,十月的車價肯定會比九月略升一點點。

  取消補貼後A級車銷量受影響

  近日,記者走訪中山的汽車市場了解到,因為十月起節能補貼政策有較大變動,A級車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上海通用雪佛蘭中山利得4S店市場部經理馬雲龍告訴記者,今年十一黃金周,中山利得的汽車銷售相對於去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去年黃金週期間一共銷售了90多臺車,今年才銷售了60多臺車,單店的整體銷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馬雲龍表示,認真對比了今年和去年銷售車型的數據表,發現去年銷售了30多臺A級車愛唯歐汽車,今年國慶期間才銷售了10多臺。“正是愛唯歐的整體銷售成績不理想,而影響了今年整個黃金週期間的銷量。”

  據了解,為了讓消費者購車時享受到更多的優惠,一些汽車廠家還是根據市場,做出了自身的調整,在廠家層面推出了節能補貼的優惠措施。

  比如,比亞迪推出了“廠商給力3000元惠民補貼進行到底”活動,10月1日到12月31日期間購車的消費者可繼續享受由企業支付的3000元補貼。

  “現在廠家是要求經銷商持續補貼,但是3000元的補貼,廠家只是出1000元,剩下的2000元需要經銷商自己來墊錢補貼。”某品牌汽車經銷商總經理向記者大倒苦水,不補貼,消費者不願意,一補貼擺明瞭經銷商虧錢,老闆不願意,真的好難做。

  自主品牌銷量逐漸提升

  針對A級車在市場上的銷售有所下滑的情況,馬雲龍分析,開始大家都認為節能補貼的優惠取消後,消費者將買更高級別的車,但是對比了銷售數據才發現,這樣的案例並不多。例如,愛唯歐取消3000元補貼後,直接買科魯茲的車主只有一位,因此準車主消費更高的品牌的動力是不足的,畢竟購買入門級車型的車主,在資金方面還是有更多的考量。

  “國産品牌在5萬元至8萬元的入門級市場上,目前有著越來越出色的市場表現,”衛鵬飛表示,因為合資品牌在品質上相對自主品牌更有優勢。前幾年合資品牌在入門級車型上價格集體下壓,自主品牌在失去價格優勢的基礎上,一下子措手不及。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後,自主品牌的品質逐漸提升上來,特別是汽車三包實行之後,很多自主品牌的質保期,甚至遠超合資品牌。超長的質保期,為自主品牌贏得了不少的分數。很多車主在質保期有保障的情況下,與其購買一台空間小的合資品牌,不如購買一台大空間的自主品牌汽車。

  觀點

  新政策督促行業提升

  “現在節能補貼剛剛取消,新一輪節能補貼的目錄還沒有出臺,我們也是在了解市場,觀察其他汽車品牌針對節能補貼方面的新動作,從而制訂出更加有優勢的策略。”上汽榮威銷售四區區域經理石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汽車作為自主品牌一個標桿企業,一定會有車型入圍新一輪的節能補貼範圍。

  石可表示,根據新的節能補貼標準要求,入圍産品的平均油耗門檻將由6.9升提升至6.3升。汽車廠家為了爭取旗下車型入選節能補貼的目錄,將不僅僅是在汽車發動機油耗方面追求降低,更為重要的是對汽車的整車製造和工藝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來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進步,實現國家倡導的節能減排目標。 

  文/記者潘斌 圖/記者羅知鋒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