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中國汽車夢的開始——回首汽車業發展艱難歷程

2013-05-22 09:07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7月15日,對於中國汽車工業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歷經一甲子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汽車市場的産銷量已近2000萬輛,連續數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中國汽車工業也逐漸開始在全球展現自己的影響力。

  今天,我們在為中國汽車工業誕生六十年歡欣鼓舞之餘,也應該銘記這六十年走過的艱辛。在成長之初,我國的汽車工業呈現著“只有卡車沒有轎車”、“只有公車沒有私車”、“只有計劃沒有市場”的困局。我國的汽車工業如何走出當年的困局,開創今天的局面?這其中的艱辛與坎坷、推翻與重來是後輩汽車人們必須銘記的歷史;而在這段歷史中蘊含的經驗教訓,更是中國汽車工業開啟未來的鑰匙。

  中國汽車工業在發展的最初正應了小平同志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以饒斌、郭力、孟少農為代表的老一輩汽車人,在最初的階段辛苦打拼不斷摸索,最終奠定了中國汽車業今天的成就和未來發展的基礎。

  “缺重少輕” 中國汽車工業最初的徬徨

  1953年7月15日,一汽在長春奠基,打下了我國汽車工業的第一根樁,拉開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籌建工作的帷幕。

  一汽奠基典禮大會會場

  國産第一輛汽車于1956年7月13日駛下總裝配生産線。這是由長春一汽生産的“解放牌載貨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圓了中國人自己生産國産汽車之夢。

  一汽成為了我國第一個汽車工業生産基地。但同時也決定了中國汽車業自誕生之日起就重點選擇以中型載貨車、軍用車以及其他改裝車(如民用救護車、消防車等)為主的發展戰略,使得中國汽車工業的産業結構從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缺重少輕”的特點。

  CA72型紅旗牌轎車 我國最初的國産高級轎車

  自1953年我國第一輛國産汽車誕生後4年,一汽開始倣照國外樣車自行設計我國的轎車。一年以後,一輛小轎車和一輛高級轎車試製成功。它們就是我國小轎車最初的記憶——CA71型東風小轎車和如今已經成為經典的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從此,紅旗轎車成為國家禮賓用車,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紅旗CA72

  一年後的1958年9月,又一輛國産鳳凰牌轎車在上海誕生。1959年,鳳凰牌小轎車參加了1959年國慶十週年的獻禮活動。

  政策改革催生我國汽車工業第一次熱潮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第一次熱潮出現在1958年前後,這與政策的改變密不可分。

  由於國家實行企業下放,各省市紛紛利用汽車配件廠和修理廠仿製和拼裝汽車,形成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第一次“高潮”。形成了一批汽車製造廠、汽車制配廠和改裝車廠。

  汽車製造廠由當初(1953年)的一家廠發展為16家(1960年),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濟南共4個較有基礎的汽車制配廠,經過技術改造成為繼一汽之後第一批地方汽車製造廠,發展汽車品種,相應建立了專業化生産模式的總成和零部件配套廠。

  各地方發揮自己的力量,在修理廠和配件廠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和改建所形成的這些地方汽車製造企業,一方面豐富了中國汽車産品的構成,使中國汽車不但有了中型車,而且有了輕型車和重型車,還有各種改裝車,滿足了國民經濟的需要,為今後發展大批量、多品種生産協作配套體系打下了初步基礎。

  進入60年代,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在國家和省市支援下,力求探索汽車工業管理的改革,國家決定試辦汽車工業托拉斯,實施了促進汽車工業發展的多項舉措,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地方汽車製造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片面追求自成體系,使得整個行業投資嚴重分散和浪費,布點混亂,重復生産現象嚴重,為以後汽車工業發展留下隱患。於是60年代中期工業托拉斯停辦。

  1966年以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主要格局是形成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及一批小型製造廠,年生産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國産汽車17萬輛(其中一汽累計生産15萬輛)。

  二汽的建立 開創自主生産的先河

  二汽奠基禮

  1964年,國家確定在三線建設以生産越野汽車為主的第二汽車製造廠,二汽是我國汽車工業第二個生産基地,與一汽不同,二汽是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創建起來的工廠(由國內自行設計、自己提供裝備),採取了“包建”(專業對口老廠包建新廠、小廠包建大廠)和“聚寶”(國內的先進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時在湖北省內外安排新建、擴建26個重點協作配套廠。一個嶄新的大型汽車製造廠在湖北省十堰市興建和投産,當時主要生産中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二汽擁有約2萬台設備,100多條自動生産線,只有1%的關鍵設備是引進的。二汽的建成,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以自己的力量設計産品、確定工藝、製造設備、興建工廠的紀錄。檢驗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和相關工業的水準,標誌著中國汽車工業上了一個新臺階。

  以礦業裝備為主要産品的川汽和陜汽

  與此同時,四川和陜西汽車製造廠和與陜汽生産配套的陜西汽車齒輪廠,分別在四川省重慶市大足縣和陜西省寶雞市(現已遷西安)興建和投産,主要生産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60年代中後期,國家提出“大打礦山之仗”的決策,礦用自卸車成為其重點裝備,上海32噸試製成功投産之後,天津15噸、常州15噸、北京20噸、一汽60噸(後轉本溪)和甘肅白銀42噸電動輪礦用自卸車也相繼試製成功投産,緩解了冶金行業採礦生産裝備需要。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重型載貨汽車的需求,濟南汽車製造廠擴建黃河牌8噸重型載貨汽車的生産能力,安徽淝河、南陽、丹東、黑龍江和湖南等地方汽車也投入同類車型生産。邢臺長征牌12噸重型載貨汽車(源於北京新都廠遷建)、上海15噸重型載貨汽車投産問世。

  在此期間,之前建立的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濟汽5個老廠分別承擔了包建和支援三線汽車廠(二汽、川汽、陜汽和陜齒)的建設任務,其自身投入技術改造擴大生産能力。

  第二次熱潮和舉國重復生産的舊病

  改裝零部件品種增多,廠家增加到2100家。這一時期,由於當時全國汽車供不應求,再加上國家再次將企業下放給地方,因此造成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第二次熱潮,1976年,全國汽車生産廠家增加到53家,專用改裝廠增加到166家,但每個廠平均産量不足千輛,大多數在低水準上重復。從1964年起,上海汽車廠批量生産了上海牌(原鳳凰牌)轎車,逐漸形成5000輛的年産水準,同時,上海一批零部件廠和附配件廠也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而相繼成長。

  汽車工業經過這一階段的摸索成長,1980年生産22.2萬輛,是1965年産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産各類汽車累計163.9萬輛;汽車生産向多品種、專業化發展,生産廠點近200家;1980年大中輕型客車生産1.34萬輛,其中:長途客車6000多輛;198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48萬輛。

  然而,這一階段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依然延續了重復生産的舊病。雖然生産製造實現了國産,但是地方發展汽車工業,幾乎全部仿製國産車型重復生産。據粗略統計,解放牌車型20多家,北京130車型20多家,躍進車型近20家,北京越野車近10家。

  二十餘年艱難歷程 奠定中國汽車工業基礎

  1953年至1980年的二十餘年中,是我國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計劃經濟時代下,國家強大有效的行政手段保證了我國汽車工業的資源優勢,為今後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都出於孤立於世界汽車的發展潮流之外,加上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汽車工業在總量增加的同時,是低水準重復建設導致的汽車生産廠家規模小,技術水準低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態勢終究不能滿足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汽車工業管理體制,必將面臨一次重大的改革。於是一場全新的變革正在醞釀當中……(文/胡挹工 吳曉琴)

  標簽:汽車製造廠中國上海汽車工業北京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